33 立春,香積寺祈福(2 / 2)

加入書籤

寺廟後院背陰的地方還是很冷,雪還未化,前院無雪背陰一半有雪痕,一白一黑,很有反差視覺感,融化的雪水,從屋脊的瓦簷上滴落下來,凍成下垂的冰棱,晶晶通透。

十點多鍾,輕風陣陣吹來,迷霧漸散,時空霎時開闊明亮。望遠山看,南山身姿,滿眼茫茫雪幕,雲中掩映,宛若海市蜃樓。給人一種強烈的「空」「無」世空感。

我口誦《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王維將這種「無」融入了《終南別業》一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無悲無喜,不驚不擾,一切都顯得從容不迫。又如《鳥鳴澗》一詩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人與物似乎產生一種內在聯結,達到一種「無我」的藝術境界。

入山門的台階兩旁雕刻有龍形,寺院由青磚鋪地,整體色彩穩重而不黯淡,這應是皇家敕建,或者是宮廷貴族好道場之一,還保留著宮廷禦用青花海水行龍文扁瓶上的造型圖案的遺跡。青磚道間或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蓮花,雕工精美,枝葉舒展,又難得的主次分明,寓意者佛教「步步生蓮花」的典故。

穿過香積寺的大殿,便是開闊的大院了。高高低低的紅蠟燭不僅插在兩層香爐上,院內各角落還點了不少燈和香燭,燭光微微閃爍,大大小小的燭頭火紅火紅的,香煙繚繞,很是虛幻。我手執香燭湊在蠟燭的火苗上點燃,據說在佛前點燈,可以讓自己眼睛明亮,心智聰明,不生黑暗世界。有了這種心理暗示,燭光映在我的臉上,仿佛給我鍍了一層金色,人也就莊重了起來,祈願佛菩薩保佑,一點靈光直透進心房,好像在與「淨土世界」交流。

進入正殿,陽光跟著我破門而入,柔光穿過頂灑落下來,仔細看去,小小的埃塵在光柱中淩亂地飛舞,連佛麵也更加慈眉善目,菩薩麵容安詳,似凝望著虛空,又似關注著眼下的信徒,慈航普度。

我雙手合什,為家人、親人祈福,我分明看到了佛菩薩慈眉善目的觀照,一股無形的意念關注了全身,慈悲心、憐憫心、平常心即刻升起。

到了善導舍利塔跟前,有名僧人在轉塔,不緊不慢。這是善導大師的崇靈塔,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唐朝時香積寺規模極大,有「騎馬闖山門」的故事,而現在隻能從遺址中依稀看出當年的風采。

塔是一座正方形密簷式仿木結構磚塔,由特殊燒製的青磚砌成。塔身為平麵正方形,壁厚兩米,現存十一級,高三十三米(據載原為十三級)。塔身周圍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隻是很多都已消失,隻留下空盪盪的佛龕。塔身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晨鍾暮鼓,花開花落,年久失修,塔頂已經毀了,有些殘破,但作為祖庭,善導大師的舍利相傳存放於此,大德高僧雖已去,難現當年高僧一出,萬籟俱寂唯有法音宣流的場景,但寂寞黃卷難掩佛菩薩的光輝,善導塔仍不失莊嚴和神秘。善導塔開有一門,前麵台階上放置幾個蒲團供信眾禮拜,由於塔上空間較小,等候排隊叩拜的人很多。

淨土宗東晉時由天竺傳入中國,開祖於廬山慧遠。相傳慧遠和十八高賢共結蓮社,同修淨土,故淨土宗亦稱「蓮宗」或「白蓮宗」。繼盛於北魏,從並州道綽大師,至長安光明善導大師才集其大成,故人們認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宗者是善導,尊他為二祖。資料介紹說,唐代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願、行的徹底執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業外,還做了許多善事,「自利利他」,於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陀化身,於人,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寺名香積,意把淨土宗師善導比作香積佛。所謂西方淨土,是大乘佛教的說法,十方三世有無數佛,每一個佛都有屬於自己教化範圍的國土。

淨土宗奉為經典的是「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淨土宗認為,末法時代眾生依靠自力成佛極為困難,必須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擺脫輪回到達西方淨土。而依仗願力的方法就是信願行俱足,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是梵語,意為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智。我們日常最為熟悉的觀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隨侍。唐代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簡稱觀音,自此便為後世所沿用。

唐代的香積寺雖未被列為皇家寺院,但佛教在唐朝發展到輝煌時期,香積寺作為一個開山立祖的寺廟,地位也是獨樹一熾,武則天和唐高宗都曾來此禮佛,並將「傾海國之名珍」、「舍河宮致密寶」賜給香積寺,上至天子,中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信佛禮佛的人很多,香積寺一時間香火極為鼎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金石文物,僅歷代雕刻就有119件。東西兩邊的回廊曲折蜿蜒,路旁的牆壁上留有歷代名家珍貴的墨跡。這也是香積寺輝煌歷史的見證。

塔後是一花園,有僧人在專心致誌地看書學習,很專注,有個很胖的大橘貓,匍匐在僧人旁邊閉目眼神,好像也在坐禪靜修,我靜觀不動,怕驚擾了他們的靜修。

這是第二次看見貓了,我從背包中拿了些吃的,準備給貓餵養行善,再轉卻好久沒有遇見新貓,這就跟出租車一樣,你不坐車的時候,滿大銜跑著出租,晃的你眼煩,你想坐車時,卻尋不到空車。轉了一會,正納悶呢,牆拐角一隻貓躬著身起來,扭頭跑了,也許是我打擾了它的清夢,我晃動著手中的烤紅薯透它,呼喚它,貓偶爾朝我這邊瞅幾眼,還是跳著跑了,真是沒有緣分。

日光照在塔頂積雪上映出輝煌的光,塔尖已經損毀,見證著光陰和歲月。

有鳥飛過高大的銀杏樹,幾隻鳥雀在地上覓食,寺、塔、雪、僧、鳥、樹,構成了一首詩、一幅畫。「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後來又遇見幾隻貓,不過它們膽子小,靠近就離開了,我想佛教講心性,貓的心性也許與人不同,它們有自己的世界和活法,最好不要去打擾它們。

登上高處回望寺內院外,寺內建築高低就勢,錯落有致而尊卑有序,軸線兩側則依地勢布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每一個園子一片素雅,那麼寂靜,一切都顯得即真實又虛幻,又讓我想起六祖慧能座下弟子行思禪師的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香積寺也有著西安最靈驗的寺廟的說法,來這裡祈福還願的人很多。

1987年5月下旬,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在香積寺視察時指出:「佛教也要對外開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香積寺開始接待外賓。

風景秀麗的香積寺就位於潏河以西,滈河以北,神禾塬西沿,北接風景秀麗的樊川。坐北朝南,相向秦嶺,依原偎河而建,風水秀美,景色宜人,過去,曾是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常去的地方。

現在到秦嶺山遊玩的人多,走子午大道,過南衡線的時候,都能遠遠的看見香積寺,慕名而來,心中有佛善心善行,祈願國家復興強大,祈福自己和親人平安吉祥……

香積寺的銀杏樹高大,金黃色如佛像莊嚴,也很神奇。風聲起,鍾聲響,秋意漸濃,黃燦燦的銀杏樹。襯托著舍利塔的肅穆,是這裡最美的景色之一。

這裡與煙火人間不同,靜中時光快,天色就逐漸暗下來,寺院管理人員清場,對施主們說:趕緊下山吧,下麵要關山門了。我帶著慈悲心作別。

也有願心,想來年秋天,我會再來香積寺賞銀杏的黃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南星夜 黃土地裡開出的花兒 重生之嫡女她要報仇 都別跟我搶筆名行不行的新書 幻界之遊 藥方為引 刀劍雲梟錄 我的夢境可以隨意出入 宗主,小師妹又來宗門搞扶貧了 病美人的卷王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