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八識規矩頌》(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麵。甲三、隨文釋義。

這以下我們正式隨順頌文來解釋它的義理。玄奘大師他解釋這個八識,他分成四類:前五識是一類,第六識是一類,第七識是一類,第八識又是一類,總共四類。

我們先看第一類的頌文,我們把這個本子拿起來看一下,就是我們發的這個頌的本文。以後我們期末考這個頌文都是要背下來,要默寫的。好,請合掌,我先念一遍,把這個前五識的頌文念一遍: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這個前五識總共是有三個偈頌,前麵兩個偈頌是屬於有漏的雜染識的一種情況,第三個偈頌是屬於無漏的清淨識。這總共是包括了凡夫的前五識,也包括這個聖人的成所作智他的一個活動情況,總共是三個偈頌來總持。好,我們看這個本文。

隨文釋義總共分成四科。我們看第一科,乙一,前五識頌。

前五識的偈頌有三個偈頌,分成兩科:初,有漏雜染識。前麵兩個偈頌是解釋凡夫前五識的一種雜染的活動情況。二,無漏清淨識,這個是講第三個偈頌,這個是已經轉識成智,這個聖人成所作智的情況。請看第一科,初,有漏雜染識。

乙一、前五識頌。初、有漏雜染識

性境現量通三性。

先看這一段。性境、現量是先講前五識的所緣跟能緣。

這個性境是講到前五識的所緣境唯獨是性境,它在攀緣境界的時候,它內心所取得的境界唯獨是性境,而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這個現量是指前五識的能緣,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它的能緣的心在三量當中也唯獨是現量,前五識沒有比量跟非量的情況。這個是講它能緣的心的情況。

通三性。這個通三性是指前五識的體性,它的體性有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可能是無記。前麵的性境、現量是講到前五識的了別情形,這個三性是講前五識的造業情況。他在境界裡麵所造作的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惡業,也可能無記業。所以這一段,玄奘大師先把前五識的了別的能緣的量跟所緣的境以及它造業的情形先作一個扼要的說明。

我們看蕅祖的注解,先解釋性境,分成三段,先解釋性境。

(一)性境

統論所緣,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

這個我們前麵也說過了。那麼先看一,性境,這個是前五識所得的境界。

性是實義,謂相分色從相分種子所生,故名為實。

性境這個性,就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什麼叫真實不虛呢?謂相分色,就是前五識的相分,這種色法或者是色塵,或者香,或者味,或者觸,前五識的這個五塵的相分是怎麼來的呢?從相分種子生。它唯獨從這種善惡的業力的種子所變現,不從六七識的分別心所生,故名為實。這個是解釋性境這個性,這個真實的意思。

這個真實,比如說我們眼睛有毛病的人,眼睛有毛病就是看到虛空中有花,這個花的境界不真實,因為虛空裡麵根本沒有花,那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的。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境界本身它是由業力所生,不假借分別,這個叫真實。假設是依止分別心創造的,這個唯識學叫不真實。唯獨是分別心所創造,不真實。

比如說我們在過堂的時候,我們有化到榴蓮。化到榴蓮,當然我們一般人跟榴蓮接觸,第一剎那的時候,我們取到榴蓮的顏色,也可能會聞到它的香味,但第一剎那的時候是沒有名言的,那個是一個性境的境界。但是當第二念的時候,就是第一念我們跟榴蓮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這個榴蓮的境界在心中出現大致上是一樣的,都不落名言的,都是性境,都能夠取到它本質,本來的麵目。但是第二念的時候,我們這個心中的無明,我執法執就開始活動了,這個第六第七識就開始活動了,它隨順你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它的第二念就開始活動。

這個時候活動大致上分兩類:對榴蓮有好感的人,過去生跟榴蓮結下好因緣,你跟它留下好印象,你就會把好的名言來安立它:這個榴蓮的顏色也特別的美妙,味道也特別美妙。這個時候你對榴蓮的境界就開始變化了,它變得非常的好,好到已經超過它原來的麵目。它本來不是那麼好,但是你名言一安立以後,它比原來好很多了,就是爭議,這個境界已經爭議了。有些人過去他曾經跟榴蓮有惡的因緣,這個種子印象還在,他就把這個惡的名言安立在這個榴蓮上:這個榴蓮顏色看起來不好看,味道也特別的臭。這個時候你這個境界也不是本來的麵目了,他也不是你想象的那麼差,他那樣就是那樣,他是一個如的境界。如的境界你安立了名言以後,這個時候你減損,把它的情況減損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確是活在自己內心的狀態,雖然我們大家在一起生活,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但是我們同樣去攀緣一個境界的時候,我們也隻有第一念是一樣的。我們人跟人之間接觸的時候,我們同樣看佛像,我們隻有第一念大家是一樣的,第二念以後名言就開始出現。對佛法信心強的人,他用最好的名言來贊嘆佛陀:佛陀身相也莊嚴,內心也莊嚴,各式各樣都莊嚴。信心薄弱的人名言稍微差一點。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看到佛像沒感覺。所以說這個性境就是你不落名言的時候第一念,取到境界的本來麵目。這叫作相分色從相分種生,故名為實。

前五識取境界,它是不落名言的。這個性境分成兩個:

此復有二,一無本質,二有本質。

這個當中又細分,性境當中又分成兩類。先看第一個無本質,他沒有所依托的本質,這當中有兩類:

(1)無本質

即第八心王所緣根身器界及諸種子,但是自變自緣,不假外質。然約器界及他人之浮塵根,即是共相識種所變,亦得說有外質也。

請看第一種。這個無本質,第一個是屬於有為法,說它沒有所依托的本質,是指誰呢?就是第八識的心王。

第八識的心王去攀緣它的相分的時候,第八識的相分有三種:根身、器界、種子,這廣大的正報,你這一期的生命的根身,你的依報,還有你無量無邊的種子,都是第八識所攀緣。而這樣的境界是自變自緣,所以他不假借外在的本質。但是這當中,在這個根身、器界、種子當中,有一個地方要特別,就是約著器世間還有他人的浮塵根,這個時候就不完全是不依本質了,因為這個地方有眾生的共業所變現,所以也可以說有外質。這個是講有為法。

第二個講無為法:

根本智親證真如,雖不變為相分,亦名性境。

我們到了初地菩薩的時候,一念的相應,那個根本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證得二空真如理的時候,這個時候是能所雙亡。能所雙亡當然是沒有所謂見分、相分的差別,但是這個時候也安立作性境,因為這個時候的境界,你證得二空真如理的時候,心中是沒有名言,那個是親證法體的,沒有名言的,這個時候也安立作性境。這個是講無本質。

(2)有本質

第二種情況是有本質,有它所依托的本質:

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及明了意識初念,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皆托第八意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

這個地方的性境多數是指這個有本質的。這有幾種情況,第一個是五識所緣現在五塵,這前五識所攀緣的現在五塵,這是一種情況。及明了意識,初念就是五俱意識,五俱意識的第一念,也可能是保持性境。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這個定中意識也是性境。

虛雲老和尚在禪堂當中打坐,他這個講年譜,他突然在禪堂當中,他聽到了在三門外很遠的地方有人在那邊講話。那個時候他聽到這樣的聲音,不是耳根聽到的,也不是耳識所能了別的,因為那個範圍超過耳識所能了別的範圍。那麼那個境界是怎麼來的呢?那個是定中意識,那個是禪定當中第六獨頭意識所取到的境界。但是禪定當中所取的境界它是性境,跟境界是真實的,它那個時候不增也不減。

所以禪定當中所得到的境界,這個時候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它是不帶名言的,它不會增益那個境界,也不會減損境界,就是境界是怎麼樣他就取到怎麼樣的境界,所以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都是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這個都是屬於有本質的性境。這當中講出一個譬喻:

猶如鏡中所現形像。

好像這個鏡子現出影像,但這個影像不加上個人的分別。

雖約真諦言之,皆如幻如夢,了無真實,而約俗諦言之,則五塵即是五識相分,從種子生還熏種子。

從這個真諦來說,皆如幻如夢,了無真實,就是說這個境界,前五識所緣的境界,它是一種業力所現。業力所現雖然不帶名言,但是從真諦的角度,它是如夢如幻了無真實。這個了無真實是說,意思就是說它是緣起性空的意思,它的本性是空性的。

怎麼知道它是空性呢?說這個人,看這個水是水,餓鬼道看到這個水是火,魚看到水是房舍,它看到水就跟看到它的房子一樣,天人看到水是琉璃地。所以,可見得這個水的本質不真實,隨個人的業力而有變化,所以講如幻如夢了無真實。

如果我們大家在一起睡覺,你做你的夢,我做我的夢,你的夢境跟我的夢境不一樣。為什麼呢?每個人過去的業力不一樣。善業強的人做的夢,夢境裡麵多數都是有光明的,多數都是快樂的。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惡業強的人做夢,多數都是黑暗的,自己躲在黑暗的地方,又潮濕,又黑暗,那個受都是苦,痛苦的感受多。

所以這個人,境界都不真實。不真實是怎麼有呢?就是業力,業力所現,所以講如夢如幻了無真實。這是從真諦的角度。如果從因緣,世俗諦的角度呢?五塵即是五識相分,從種子生還熏種子,這都是由他過去的善惡的種子變現,你去了別了以後,又熏習了另一類的種子。

總結:

不同空華鏡像,兔角龜毛,亦復不同過去未來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

這種性境它是一種業力所現的境界,它不像空華鏡像,兔角龜毛,這個境界是有它因緣存在性的。也不是像過去未來之不可得,它是屬於現在的境界,所以叫作性境。

帶質境跟獨影二境,下文方解。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前五識它的所緣境,這前五識,眼耳鼻舍身跟這個色聲香味觸一接觸的時候,前五識可以說是很老實的,它老老實實地把前麵的境界取到而已。這個境界是怎麼樣,它就取到什麼樣的境界,它等於是取到了本來麵目。你的業力是怎麼樣,它老老實實地把你的過去的善惡業力的境界表現出來,給你第六意識。所以前五識的境界是性境。

(二)現量

再看第二段,現量,這個是講能緣的心。現就是顯現,這個量就是量度。

五根對境,分明顯現,依之發識,緣慮度量。

就是說這個五根,是前五識所依止的叫根,麵對境界的時候,它分明顯現,依止這個根、這個塵,發動了這個五識,緣慮度量。而這樣的緣慮度量——雖無隨念、計度兩種分別,然有自性分別。

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我們這個心識的分別,有三種分別:

(1)自性分別

第一個是自性的分別,這個自性的分別就是在諸法的自相上的分別,自相。它是水,就是水;它是火,就是火。把它的自識體相——水是濕性,火是熱性——來加以分別,這個時候是不帶名言的。

(2)計度分別

計度分別它是一種共相的分別,那要假借名言:水比火還冷,火比水還熱,這是有比較的,就夾帶名言分別諸法的共相。

(3)隨念分別

那這個隨念分別是怎麼回事呢?是對於過去已經學習過的事情加以追念分別。這個念,隨念這個念,就是明記不忘的那個念,它隨順於這個念心所而加以分別。所以這個隨念分別它必須是曾經學習過的事情。

前五識在分別的時候,它隻能夠作自性的分別,就是:

得彼性境,不錯不謬,任運了別,不帶名言。

它不能夠夾帶名言的,就像前麵的譬喻,它就像鏡子現出影像,它不增加它的情況,也不損減它的情況,就是我們的業力怎麼樣顯現出來,它就取到怎麼樣的境界,也得到怎麼樣的認識。

這個現量是約能緣的心來說的。再看它造業情況。

(三)三性

三性者,善惡無記也。五識能助第六意識作善惡業。

它的體性可能是善,能夠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可樂果報;或者是惡,得到此世他世不可樂果報;也可能是無記,通於這三種體性。

五識在造業的時候它是幫助第六意識造善造惡,如果它跟信等相應,跟十一個善心所相應,它是善性;如果跟無慚無愧等相應,是惡性;如果它也不跟善也不跟惡相應,就是無記,故雲通三性也。這意思就是說,前五識的心王本身是無記,但是它跟哪一個心所相應,它就變成什麼性質,而它的性質是通於善,也通於惡,也通於無記。

這個前五識的情況,在《瑜伽師地論》把前五識的了別跟造業,它作一個總結說,前五識的了別,它的了別性有三種情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慘死重生,颯爽王妃大煞四方 你努力升級,奈何我直接扮演神明 其實我不想修仙長生 萬又一 微信的秘密 詭異降臨:我反手拜師九叔 【無界構想實體流痕檔案】 反骨大妖 轉生異世界:我組建了獸人軍團 俠女錢二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