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5章 京師(一百二十八)(1 / 2)

加入書籤

如今安平在金門大戰之後也已淪為廢港,剩下的廣州口岸,又隨著髨賊的入寇而失陷。所以朝廷在海貿上一文銀子也收不到了。

朝廷大臣們,對失去海外貿易口岸這件事,並不覺得是多大的事情。因為大明的大多數年份裡,海洋帶來的隻是威脅,不是收入。為了防備東洋西洋來得「倭寇」「洋盜」,還要花費重金沿海設防。

隆慶開海這件事,在歷史書上被大書特書有特殊的意義。實則探究其政策內容和通過的背景就知道,所謂的「開海」,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寓禁於征的措施罷了。官方在無法禁止民間海外貿易的情況下,有限度地放開一道縫,把一部分地下貿易轉入地上,從而可以從中抽稅。這並不意味著大明已經意識到了海商貿易的重要性,也不意味著明王朝對待商貿的態度改弦易轍。

選擇月港作為開放口岸,本身就體現出了開海是一種權宜之計。月港附近多山,使得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土地少而貧瘠、交通不便,大明所鼓勵的農業在這裡難以發展。不得不靠海吃海的搞起了走私貿易。換而言之,這是一種「不得已」的作法。月港的地理環境,本身來說並不適合作為開放口岸。

這種三心二意的開關政策,使得朝廷在發展海上貿易上並不重視,而且還有意的加以限製。即使是在最繁華的1594年,月港的所有稅收也不到三萬兩。對大明的財政不過九牛一毛而已。

溫體仁是浙江湖州人,對海貿的「賺錢」其實是有切身體會的。大量輸出海外的絲織品大多出這裡,作為本地縉紳,每年光是銷售生絲和蠶繭的收入就是一筆莫大的收入。至於其他人,則對此並無太深的印象。

劉宇亮道:「陛下,本朝開埠,以月港舊例,每年引稅、水餉、陸餉、增餉不過兩萬兩。今雲可得銀二十萬兩,實乃虛妄之言。」

其他閣僚也紛紛表示質疑。二十萬兩可不算小數字了。很多地方一個縣全年的商稅才不過幾兩銀子。上海縣雖富也不至於能點石成金。

溫體仁卻知道這不是什麼虛妄之言。海貿的利潤之高,他有所耳聞。尤其是這幾年招商船行以上海為基地,悄悄地和日本、朝鮮做生意,參股的江南縉紳無不賺得盆滿缽滿。溫家雖然沒有直接入股,但他家是招商船行的主要生絲供應商之一,每年隻是賣生絲就就能淨得數千兩。若是朝廷在上海開埠,依照當初月港事例每年東西洋一百一十引的製度發放船引,再按照鄭芝龍在安平收取「牌餉」每船兩千兩計算,二十萬兩是手到擒來之事。

不知這上書之人是誰?溫體仁暗暗詫異。通政司送來的所有奏章他都看過引黃,大概知道內容,最近這一年多來就沒有人上書談過開埠設關之事。

皇帝久居深宮之中,連京師都沒有出過,顯然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那麼是誰上書的呢?溫體仁立刻想到了太監。

太監的貪婪異乎尋常,且萬歷年間就有派遣太監去各地稅關擔任稅監之事,皇帝莫非是受了太監的蠱惑才想起了此事?

但是眼下的江南海貿利益,多在江南士紳手中。朝廷要在上海開埠設關,侵奪他們的權宜,不啻於虎口奪食。

雖說他已經有心要整治復社,在上海設關大可借此掐斷他們的財源。但他可不願與江南縉紳為敵。何況太監們謀劃此事,亦未與自己通氣――他倒不反對太監借此斂財,但是白白的送一個好處給他們,他也沒這個興趣。

當即他輕輕咳嗽一聲,道:「開埠固然能增國家之收成。隻是上海縣不甚妥當。」他提醒道,「上海乃是南直大縣,距南京不過數百裡,快馬朝發夕至,又扼長江入海要道,乃海防重鎮。沿江沿海港口多而兵船少,最難關防,不宜開埠行商。」

上海的海貿各種優勢在17世紀的官員們看來,正是最大的劣勢。溫體仁如此一說,閣僚們紛紛表示贊成。

溫體仁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皇帝聞言一時間也無從反駁。畢竟這隻是錢太沖這樣一個無名小卒的建言。

眼瞅著此事已無後話,溫體仁卻又道:「上海雖不合適,然皇上所言開埠之事於國事亦大有益處。臣請不妨在沿海他省,不甚要害之處另擇一地,開埠設關。」

這話說得很是得體,亦照顧到了皇帝的麵子。崇禎亦覺甚是滿意。其實不論是月港、廣州還是上海,他都無甚特殊印象。說到底還是被二十萬兩的收入打動了。

隻要能收到錢,開埠選擇何處他並不在意。當即贊許道:「溫卿果是老成持重之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最強贅婿 重生請自重 抗聯薪火傳 美食供應商 唐俠 數據廢土 大夏紀 大明夜客 我是工業BOSS 我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