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寇準與澶淵之盟(1 / 2)

加入書籤

寇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詩句。

十九歲那年,他考上了進士,先後在地方上和朝廷裡做官。他耿直剛強,辦事果斷,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畢士安為副宰相。畢士安向宋真宗謝恩,宋真宗說:「不用謝恩了,我還要任命你為宰相呢。」宋真宗又說:「我還要任命一個人跟你一道擔任宰相,你看誰最合適?」

畢士安說:「寇準為人忠義,能處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說:「聽說他剛強任性。」

當時遼國正不斷地出兵侵擾北方邊境。畢士安就說:「寇準忘記自己一心為國,堅持正道反對奸邪,所以不少人討厭他。如今遼國不斷入侵,百姓不得安寧,正應該重用像寇準這樣的人。」

宋真宗認為畢士安講得很有道理,就同時任命畢士安和寇準兩人為宰相。

景德元年九月,遼聖宗和他的母親蕭太後又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盪盪向南推進。當遼軍南下,「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表現得惶恐不安。隻有寇準與畢士安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們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就在旁邊。寇準假裝不知,他對真宗說:「誰替陛下籌劃遷都計策的?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將又很團結,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聽了寇準的意見,趙恆同意禦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為了鼓舞士氣,爭取更大的勝利,寇準特別強調,宋真宗必須親臨前線。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決定親征。但統治集團內部仍然有不少人沒有信心,宰相畢士安也以自己有病為借口,不願隨駕北征,並對寇準讓真宗親征說三道四。

在寇準的督促下,真宗讓雍王留守京師,自己起駕北上。北宋時黃河將澶州城一分為二。宋真宗車駕到達澶州南城。

這時遼軍已抵達北城附近,宋真宗不敢過河。寇準對高瓊說:「太尉蒙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報答嗎?」高瓊說:「我是軍人,願以死殉國。」於是寇準與高瓊一同去見真宗。高瓊對真宗說:「臣直言也是死,不說也是死,與其到事情發生時喪命,不如今日直言而死。今天隻要陛下離開京師一步,那麼整個天下就要改朝換代了,士兵們都是北方人,家小都在京師附近,若京師不保,他們都會回鄉保護妻小,到時有誰肯護送陛下,即使近如金陵,陛下也到不了。您現在隻能立即渡河。」樞密院事馮拯嗬責高瓊魯莽。高瓊憤怒地駁斥道:「你馮拯隻會寫寫文章就做到兩府大臣。眼下敵兵挑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事為什麼不寫一首詩讓敵人撤退呢?」說完命令衛士把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當真宗的黃龍旗出現在北城樓上時,城下兵民歡聲雷動。真宗象征性地到北城巡視一番後,又回到南城行宮,讓寇準留在北城指揮作戰。

這時遼軍來到北城牆下,正中間捧出一員番將,騎著一匹達馬,彎環踢跳。寇準看那番將時,怎生打扮,但見:

戴一頂三叉紫金冠,冠口內拴兩根雉尾。穿一領襯甲白羅袍,袍背上繡三個鳳凰。披一副連環鑌鐵鎧,係一條嵌寶獅蠻帶,著一對雲根鷹爪靴,掛一條護項銷金帕,帶一張鵲畫鐵胎弓,懸一壺翎批子箭。手拿梨花點鋼槍,坐騎銀色拳花馬。

那番官旗號上寫的分明:「大遼主將蕭撻覽。」寇準看了,與諸將道:「此番將不可輕敵!」言未絕,威虎軍頭張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蕭撻覽額頭中箭身亡。遼軍士氣大落,蕭太後輟朝五日後決定和談。

寇準始終反對議和,而且楊之已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真宗傾心議和,寇準不得不放棄原來的主張。

趙恆派使者曹利用去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他告訴曹利用說:「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算要百萬也可以!」寇準知道後,卻指著曹利用憤怒地說道:「如果超過30萬兩,就提人頭來見。」

經過曹利用和遼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製定了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後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皇城。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於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了遼朝,以致其之後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後,趙恆急問金額,曹利用不敢直說,隻豎起3根指頭,趙恆以為是300萬兩,大驚失聲脫口道:「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結也好。」等知道是30萬時,如釋重負,轉憂為喜,對曹利用大加賞賜。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於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並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不是教科書所雲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寇準平時喜歡聽歌,酒餘茶後經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憂解悶。有一次,一個妙齡歌女來相府清唱,寇準見她麵目姣好 ,聽她歌聲圓潤,一時興起,就賞給她一匹綾緞。想不到歌女還嫌賞賜少,一臉的不高興。

當時寇準身邊有一個出身寒門的侍妾,見到這個情形後很氣憤,事後就寫了一首小詩《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綾,

美人猶自意嫌輕。

不知織女熒窗下,

幾度拋梭織得成!

寇準讀了侍妾的詩很是感動,從此以後一直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

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

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麵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隻能麵對麵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大西北1998 穿書後被年下影帝反撩瘋了 沒有人比我更懂玩家 在無限災難裡求生 道天之上 九轉道仙訣 我真的隻想低調修仙啊 長生四千年 魔血淩天 木葉:從得到模擬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