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1 / 2)

加入書籤

提起後唐、南唐,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大唐,其實後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後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賜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養子,李從珂又是李嗣源養子,他們與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沒有關係了!為了當皇帝,石敬塘認德光為父都行,李存勖、李嗣源拜李淵、李世民為祖宗也未嘗不可!至於真正的祖宗,無名無姓,不管他了!不少人為皇上賜姓而受寵若驚,他父、祖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是高興還是生氣。

後唐已亡,李從珂一家葬身火海!李世民陰魂不散,又有人拜他為祖宗,稱自己為十世孫八世孫!其實隻要你有能力,是不是太宗的子孫都不重要啊!如劉備稱自己是劉邦後代,就覺得應該比曹操優先,不知道根據在哪?

南唐,是在吳國基礎上建立的一個江南政權。這個政權,傲視五代,縱橫十國,攻滅閩國,一度滅楚,熬掉了北方的後晉、後漢、後周三代,到北宋初年依然頑強地存活著。這一切,無不歸功於開國皇帝李昪打下的堅實基礎。

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於是與鄰裡一起剖開食之,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蛇遊進李昪母親的床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了他。

說起李昪,不能不提到他的傳奇經歷。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說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為吉安的一名低級官吏,在烽火連天的戰亂中,彭奴淪落為孤兒。後來吳國大將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經湖州時擄獲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見彭奴清秀乖巧,李神福便將其帶回家中,收作家奴,彭奴改姓李。

李神通是吳國創始人楊行密的愛將,楊行密經常到他家中,一次無意中見到彭奴,喜歡得不得了,便奪人所愛,收彭奴為養子,改姓楊。然而,彭奴太優秀了,楊行密的幾個兒子不能容他,便一個勁地排擠他。楊行密沒辦法,又不好意思找李神福退貨,便找到了心腹徐溫。彭奴又轉手認了徐溫為父,改姓徐。

徐溫有六個親子,依次為徐知訓、徐知詢、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徐知諤,彭奴加入徐家後,便隨著「知」字輩,取名徐知誥。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溫如父,徐溫妻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徐知誥曾經跟隨徐溫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溫驚訝說:「你怎麼還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麼能舍棄父母呢?父怒而歸母,這是作為兒子的常情啊。」徐溫因此更加喜愛他了。

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鍾,喜好讀書,善於騎射,楊行密常稱贊道:「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有人比得上他。」

徐溫是吳國有名的權臣,楊行密在世時,他信誓旦旦,楊行密一死,他就不怎麼安分了,沒過幾年便夥同另一權臣張顥殺死楊行密的繼承人楊渥,另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國君【祥見前文】。

楊隆演在位前期,徐溫與張顥為了爭權奪利打得火熱,最終徐溫除掉張顥,成為吳國實際主宰者。掌握軍政大權後,徐溫劃出六個州建立齊國,封齊國公,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據地。同時,徐溫提拔長子徐知訓為執政,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控製楊隆演,自己則遷至金陵,遙控吳國朝政。

作為養子,徐知誥也因德才兼備,被提拔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手中握有重兵。吳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訓因在朝中為非作歹,被副都統朱瑾殺掉。聞訊後,徐知誥帶兵從潤州殺入廣陵,接管了朝政。此後,徐知誥與養父徐溫一個在廣陵主持政務,一個在金陵營建新都,為篡位做準備。

徐知誥認為,吳國自楊行密創建以來,根深蒂固,貿然改朝換代,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眾矢之的。為此,徐知誥一反徐知訓的作為,恭恭敬敬地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非常謙卑對待士大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楊隆演死後,徐溫父子又立楊行密的第四子楊溥為吳王。在徐溫、徐知誥的再三勸進下,楊溥稱帝,這無疑是徐氏取代楊氏的一個陰招。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進一步提升;也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禪讓,通過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謀朝篡位,歷代奸雄皆如此。

927年(順義七年),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徐知誥宴請徐知詢,以金鍾盛酒,向徐知詢勸酒,道:「希望弟弟你能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給李昪,道:「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李昪當即變色,不肯飲酒,而徐知詢也捧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杯酒喝下,又拿著酒杯離開。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申漸高中毒身亡,徐知詢心知肚明,對徐知誥加倍提防。

徐溫沒等到楊溥禪讓就死了,徐知詢被徐知誥控製起來,自此吳國大權落在了徐知誥手中。

吳王楊溥,尚無失德,知誥苦無隙可乘,乃陽請歸老金陵,留子景通為相,暗中卻囑使右仆射宋齊邱,勸吳王溥徙都金陵。【不懷好意。】吳人多不願遷都,溥亦無心移徙,仍遣齊邱往諭知誥,罷遷都議。

知誥計不得逞,再令屬吏周宗馳詣廣陵,諷吳王傳禪。節度副使李建勛,及司馬徐玠等,屢陳知誥功業,吳王於是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吳王楊溥已成贅瘤,樂得推位讓國。把乃父傳下的土地人民,悉數交給。即遣江夏王璘奉冊寶至金陵,禪位齊王。知誥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尊吳王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上冊自稱受禪老臣。用宋齊邱、徐玠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為內樞密使,

知誥立宋氏為皇後,子景通為吳王,改名為璟。徐氏子知證、知諤,請徐知誥復姓,因當時有「東海鯉魚飛上天」的讖語,天下百姓思唐,希望李唐復興,徐知誥決定冒姓李氏以應讖,故恢復李神福時的李姓,更名李昪。為了迷惑世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後人,在當時的形勢下,李昪以李姓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後裔,無疑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這一年,徐知誥五十歲,頭發胡子都白了。由彭姓改楊姓,由楊姓改李姓,由李姓改徐姓。徐知誥早年被三次轉手,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鑽營,從一個孤兒,一個家奴,最終熬成了皇帝,而且是開國皇帝。這份傳奇,在歷代帝王中是罕見的。徐知誥稱帝後,國號初為齊,隨即改唐,史稱南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李恪為定宗,曾祖李超為成宗,祖李誌為惠宗,父李榮為慶宗。

吃水不忘掘井人。雖然冒姓李,但李昪沒有忘記撫育和提攜自己的養父徐溫,沒有徐溫,就沒有當年的徐知誥,就沒有今日的李昪。稱帝後,李昪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皇帝。徐溫子知詢,與知誥未洽,已被褫官。獨知詢弟知證、知諤,素與知誥親睦,因封知證為江王,知諤為饒王。且以知字應該避嫌,不如自將知字除去,單名為誥。吳太子璉,嘗娶誥女為妃,宋齊邱請與絕婚,且遷楊溥居他州。徐誥遂徙讓皇帝楊溥至潤州丹陽宮,派兵防守,陽稱護衛,陰實管束。降吳太子璉為弘農郡公,封璉妃【即知誥女】為永興公主。可憐楊溥父子,抑鬱成疾,父死丹陽宮,子死池州康化軍。就是這位皇女永興公主,也朝夕悲切,聞宮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淚,漸漸的形瘵骨瘦,也致病終。

唐主李昪自命為江南強國,與晉廷不相聘問,獨向遼通使,彼此互有往來。每當遼使至唐,輒給厚賄。及送至淮北,已入晉境,暗使人刺殺遼使,嫁禍晉廷,令他南北失和,自己稱帝一方。

李昪稱帝後,誌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942年(升元六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大西北1998 穿書後被年下影帝反撩瘋了 沒有人比我更懂玩家 在無限災難裡求生 道天之上 九轉道仙訣 我真的隻想低調修仙啊 長生四千年 魔血淩天 木葉:從得到模擬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