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 武人血脈(1 / 2)

加入書籤

沈憶宸這番話出來,參與這場慶功宴的眾人,目光齊刷刷的其中在他身上,很多人眼神充滿了意外跟震驚。

經歷過宋元理學的削弱,到了大明的文人士子,早就沒有出將入相,放筆拿劍的血性與強硬了。

甚至到了明朝末期,還把武人看的如同豬狗一般,滿口仁義道德自己卻成了待宰羔羊。

就算前中期,隨著武將勛戚的衰落,表麵上看大明文壇好像挺有骨氣的樣子,號稱什麼不和親、不賠款雲雲。

但表麵上強硬有個屁用,你不參軍報國尊重將士,誰去幫你上陣殺敵,誰來保家衛國?

這種現象放在具體事例上麵,就如同今日這樣,文人士子們心中大多數認同劉球上疏,認為麓川之戰是勞命傷財,應該宣揚教化,靠儒家仁義感動對方。

所以孟凡的言論,無一人站出來反駁,隻有李敏身為大明官員,不得不出麵喝止。

這些新生代的文人,因為還有武將勛戚的存在,沒走到鄙視武功戰事的地步。但內心裡麵重文輕武的種子,早就已經生根發芽,一代代的產生蛻變。

「沈憶宸身為小三元案首,骨子裡麵還是武將風氣啊。」

「當然如此,你忘記他爹是成國公了?」

「沈憶宸說的話雖沒錯,但麓川之戰目前為止兩次兵紛,已勞民傷財無數,不能再打了。」

「沒錯,看看孟凡就知道,邊陲土司已通教化,何必再起刀兵呢?」

院中眾人竊竊私語,大多數人抱著大明優越感,還是很認同沈憶宸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

隻是這種認同,卻想著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而是文教之功,就實屬有些搞笑。

沒有大明武力當作後盾,麓川土司後裔會教化?沒有雲南黔國公兵馬鎮守,今天麓川在土司思任法擴張之下,還是不是王土都不一定了。

「好,既然是大明疆土,那我等部族也是大明之臣,為何當今聖上要不斷征討?」

孟凡依然沒有服氣沈憶宸,而是找尋他言語中的漏洞進行反駁。

「那就得問你們為何復而又叛,叛而又復了。」

「那是因為大明要拆分我的部族,劃分我們的土地,設立漢人官吏。」

「既然是大明疆土,大明之臣,為何不能這樣做?」

兩個人的爭論,開始涉及到真正的核心部位,那就是從明朝開始實行的西南邊陲改土歸流!

所謂改土歸流,簡單點說就是廢除西南原有的少數民族土司製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員直接管理。

就好比麓川這塊地方,原本土司就是土皇帝,表麵上歸順明朝,實際上是國中之國。

所以明朝洪武帝進攻雲南之後,在這裡設立了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打算委派中央官員管理。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直接讓黔國公沐晟永鎮雲南,也是從這一刻起,雲南才算是真正的納入漢土,再也無法分割出去。

沈憶宸之所以站出來說話,就是因為他站在歷史高度,很清楚終明一朝,那些看起來在西南勞命傷財的戰役,對於後世中國版圖的穩固,有多麼大的正麵意義。

就好比史書裡麵大多評價過始皇帝殘暴不仁,漢武帝窮兵黷武。但如果沒有他們完成大一統後開疆擴土,後世哪來的良田耕種?

所以沈憶宸此番舉動,與那些文人士子所想的勛戚血脈,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嗬,我不與你爭辯,反正永遠都是你們有理!」

孟凡其實心裡麵也很清楚,從麓川土司選擇歸順於明朝的那一日起,對方就已經擁有了君臣大義。

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如今僅僅是改土歸流罷了,你哪來的法理去反叛?

但是心裡麵明白,並不意味著接受,原本山高水遠能當土皇帝,現在卻成為了治下之民。

甚至部落的族人,還要受到大明偏見與輕視,並沒有真正的平等對待。哪怕自己這種「統戰」對象,都被明朝官員當成了教化功績,時不時拉出來炫耀一把,對於文人來說簡直是莫大侮辱!

這一點,才是孟凡的心結所在。

說實話,對於孟凡的思維,沈憶宸某些方麵能理解。隻是雙方立場不同,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不會因為個人意願而發生改變。

「此事辯論就到此為止,孟凡如若你再議論朝政,本官將革除你的功名。」

眼看雙方已經陷入到「華夷之辨」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中,孫提學終於出麵阻止了。

與李敏這種行政官隻能口頭警告不同,提督學政掌管一省文教,是可以隨時革除諸如秀才這種初級功名的。

所以孫鼎要麼不較真,一旦他認真起來,你的功名護身符就不那麼好使了。

果然聽聞到孫鼎這話,之前還滿腹抱怨的孟凡,此刻也隻能偃旗息鼓,老老實實的坐下閉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瘋了吧!這叫高冷校花? 我隻想做遊戲 一元秒殺福袋,千億巨獎拿來吧你 人在新星,開局我手撕大白鯊 玉落長安 小萌妃攜夫禍天下 超級巨星:我爸比超紅的 器靈重生之馬甲太多 三國:開局被曹操封護國瑞獸 鬥羅之我的係統又不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