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八識規矩頌》(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麵。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這一段是講到第六意識的心王它造業跟了別的情況。它所造的業有善業,也能夠造惡業,也能夠造無記業。它了別境界,就著它能緣的心來說有三種的量,也就是三種的認識,這三種的認識可能是一種現量的認識,也可能是比量的認識,或者是非量的認識。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若與五識同起,率爾緣現在境,不帶名言,不執為外,則屬現量。

這個是在一種散亂的階段,就是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同時生起叫五俱意識。五俱意識這個時候率爾緣現在境,這個是在率爾心(率爾是指突然的意思),它攀緣現在的境界,這個時候在第一剎那是不帶名言,而且不執著是外境的,這個時候是屬於現量。

這件事情它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一般我們這個前五識,這個五俱意識去攀緣境界,一般都是前五識跟境界先接觸。前五識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這時候一剎那就過去了,就是在率爾心的時候就過去了,到尋求的時候第六意識就生起。但是第六意識生起的時候,它第一剎那第六意識生起它那個時候還沒有落名言,就講率爾緣現在境,不帶名言。

所以說,雖然就整個念頭來說它是第二念了,因為前五識是第一念,第六意識才生起,但是就著第六意識本身來說,它還是第一念,所以這個時候第六意識還是不帶名言的,這個時候是屬於現量。

若入禪定,緣禪定境,亦屬現量。

前麵的是一種散亂的五俱意識,這個以下是在禪定跟智慧這種獨頭意識。若入禪定,禪定的時候前五識是不能活動,就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這個時候攀緣禪定的境界,亦屬現量。

比如說阿羅漢他入定,他觀察你的前生,他入定以後他看你前生,哦,你前生也是一個出家人,持戒清淨,也是修止修觀。他看到的雖然是過去的境界,但是因為它是禪定的境界,他看到,這個境界就是顯現在前,這個境界很明顯地現在他的前麵,他能夠不落分別,而且得到正確的認識。所以對禪定的人來說,它就是現量。雖然這個境界是過去的,但是以他來說它還是現量。所以禪定的境界都是屬於現量。

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就是假設他入了禪定以後又生起尋伺的分別,比如說外道他入了禪定,或者二禪、三禪、四禪,他看到這個牛生天了。雖然這個牛離他很遠,離他在十萬裡外,但是他入了定以後這個牛就是顯現在前。這個時候他不起虛妄分別的時候是屬於現量,但是他開始分別:哦,這個牛能夠生天,因為什麼生天呢?因為牛的業力使令它生天。好,這個時候屬於非量,就是他對定境開始尋伺的時候就落入非量,可能落入非量,也可能會入比量,或者現量。但是他直接攀緣定境那一剎那,那個時候的定境是屬於現量。這個地方是要分別的。

若入二空觀,或根本智親證真如,或後得智變相觀空,亦皆現量。

假設我們入了二空觀,當然這個一定是初地以上的聖人,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是現量。像這個密教有一本論叫《現觀莊嚴論》,解釋《大品般若經》,彌勒菩薩造。這個現觀,觀是觀什麼呢?是我空觀、法空觀,但是他那個是屬於現量的觀,不是我們凡夫的比量。現觀莊嚴,這種觀也特別的莊嚴,功德莊嚴。聖人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是屬於現量。

或根本智親證真如,也是屬於現量。或後得智變相觀空,這都是屬於現量。當然這都是聖人對這種無為的真如才有現量的智慧。這個是說明第六意識是處在現量有三種的狀態。不過我們凡夫在這個現量的情況不多的,都是第一剎那而已,第二剎那就落入比量跟非量。

我們再看第二個;

若見眾緣而觀於義,不倒不謬,如見煙知火,如見角知牛等,則名比量。

這個比量就是借緣而觀於義,假借我們已經知道的因緣而觀察未知的義理。雖然這個義理是我們未知,但是這個因緣由這個假借,所以也得到一個不倒不謬的認識,不顛倒也不錯謬的認識。

下麵舉一個例子,說如見煙知火。我們看到山的一邊有煙,但是我們沒看到火,這個火被山擋住了,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煙是已知的因緣。從已知的因緣,我們知道一定有火,因為這個煙是由火生起的。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但是它這個火不現在前,這樣子叫比量,它還是正確的。

見角知牛,我們在這個牆角的那一邊看到兩個牛角,雖然沒看到牛的身體,但是我們判斷牆的另外一邊有牛。就是假借已經知道的這個角這個因緣,我們知道有牛,叫借相推度。這個時候解盡無謬,這個叫比量。

比如我們要知道聖人的內心的境界,聖人他那個諸法實相,他所攀緣的諸法實相是什麼境界呢?我們也可以根據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的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就是因緣所生法,這包括一切的雜染的因果、清淨的因果、生死的法、涅槃的法,這些都不是上帝創造的,都是因緣所生。由集諦的因緣出現了生死的苦諦,由道諦的因緣生起涅槃的滅諦。這些雜染、清淨的法都是因緣所生。這些清淨的法,它的本質呢?我說即是空。因為因緣生,本性就是空,它是無我、無我所的。

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的本質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要假借因緣。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花瓶,這個花瓶有它的性質,這個性質是它自己不能生起的。你說花瓶自己能夠生起花瓶的性質,那這個花瓶是有自性,但事實上不是。這個花瓶的性質要出現,要假借因緣才有,離開了因緣它的性質就不存在了。

你說這個生死流轉,到地獄去了,地獄的刀山油鍋是怎麼生起的呢?它自己不能生起,要假借因緣,要假借罪業的因緣。為什麼他能夠受用這個寂靜涅槃樂呢?涅槃寂靜樂也自己不能生起,要假借戒定慧的因緣。

所以既然假借因緣,它的本性就是空,無自性。這個空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一種勝義諦的觀察,從勝義諦來說它是無我、無我所的,自性空的。從世俗諦來說,亦名為假名,這個時候要假借名言來安立這些各式各樣的名分。這是一個聖人,這是一個凡夫,聖人所受用的是正法的涅槃,凡夫所受用的就是世間的五欲,這就是名言安立了。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我們把這個勝義諦跟世俗諦兩個把它放在一起,使令它平衡,就是真諦和俗諦糅合起來,這個就是亦名中道義,你就看到諸法的中道了。

自性空,但是它因緣有,如幻有。這如夢如幻的有,這個生死是如夢如幻的有,這流轉,做人、做天、做狗,在這個地方流轉。那些阿羅漢聖人恆常地受用寂靜涅槃樂。這些都是如幻有,這個世俗諦。世俗諦跟一切法畢竟空把它放在一起,這個就是中道思想。

所以我們從這個文字當中也能夠對諸法的真相有一個比量的認識,雖然不能親證,但是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這個就是比量。若借眾緣而觀於義,不倒不謬,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講到比量。

再看這個非量:

若顛倒推求,虛妄計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是而知,如無我計我,不淨謂淨等,又如見杌疑人,見繩疑蛇等,又如翳睹空華,捏觀二月等,皆名非量也。

前麵的現量跟比量都是對於所緣境一種正確的認識,不管是親證法體,不管是借相推度,總之都是不倒不謬,都是正確的認識。但是這個非量是顛倒推求、虛妄計度,就是一種顛倒的推求,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是而知。不能夠如理,從勝義諦不能如理,從世俗諦也不能如實而知。

舉一個例子,如無我計我,不淨謂淨等。就是我們這個五蘊的身心沒有一個自我的主宰。我們這個生命體,有色受想行識,有我們這個色身,有思想,但是這個色心諸法都不是從自己這方麵生起的。為什麼有這個生命呢?不是我自己會有的,是由因緣而有的,就是無我。我們無我當中就執著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這個我是不受因緣改變的叫作我,或者不淨謂淨等等四種顛倒了。

又如見杌疑人,見繩疑蛇等。前麵是講出這個例子,非量的例子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這以下講出它的譬喻。

說見杌疑人,這個杌是一個枯木,這個樹完全乾了,連那個枝葉花果都沒有,就一根樹乾而已。我們在黑暗當中看到杌,以為那邊站一個人,那麼你對這個人的認識是錯誤的,那不是人,那是個杌,但是我們認為它是人,這個就是非量。就是那個東西你對它的認識是錯誤的,是顛倒的,這就是非量。

或者見繩疑蛇,晚上當中看到一個繩子,我們以為它是蛇,那麼我們對這個繩子的認識也是顛倒的,因為它不是蛇,它是繩子,但是我們對它的認識是蛇。就好像說我們這個生命體是無我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是隨因緣剎那剎那變化的,色法是變化的,心法也變化,但是我們認為我們的心是有我的,這個也是顛倒的,因為你認識的跟實際的情況不符合,所以這個叫非量。

又如翳睹空華。這個翳就是眼睛長了白色的薄膜,類似白內障。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虛空有花,但事實上虛空沒花。這個時候我們對這個花的認識也錯謬。這個花本來沒有的,你把它想出來的。

又如捏觀二月,這個捏觀二月是《楞嚴經》的譬喻,說你這個眼睛,你把它捏一捏,這個眼睛就失去它的功能,你看到月亮,一個月亮就看成兩個月亮了,又出現第二月。那個第二月也是非量,根本沒有第二月。這個都是屬於非量所收攝。

這個非量主要的就是我們對身心世界的這四種顛倒。我們對我們的生命體會產生四種錯誤的認識,就是這個常樂我淨,所以我們要修四念處來破這四種顛倒。這個四念處,在《成唯識論》,這個四念處所觀的是身、受、心、法,能觀的智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為什麼要觀身、受、心、法呢?這當中有一個理由。《瑜伽師地論》是說,這個身受心法主要的是心,就是我們以心為我,所以要觀心。因為我們多數人都是認為這一念明了的心是我,是有常一、主宰的。說為什麼它是我呢?因為我能夠思考,能夠造業,都是靠我,靠這個心,所以那個就是我,代表自我。

那麼我這一念心要有依止處,什麼是我的依止處呢?這個色身是我的依止處,就像我們一個人要有房子住一樣,這一念心要以色身作依止處,就是對這個身也會起顛倒,這就是淨的顛倒。

那麼我這一念心依止在色身當中要做一些事情,要造業,這就是法,造了善業,造了惡業,造了染汙業,造了清淨業,這個就是法。你這一念心它不是一天到晚寂靜的,它要活動的。它依止色身去活動,就是以這個法作所觀境。

我這一念心不但能造業,我還能夠受用,我跟一切境界接觸的時候有種種的受用,就是受。就是身、受、心、法,但是主要的是以心為主。所以這個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來破除四種顛倒。

我們對這個色身會生起淨的顛倒,會認為這個色身是美妙的。這個是觀身不淨,觀察我們這個色身,唯識的經論它觀身不淨是從腳觀起來,就觀你這個有骨頭,腳掌的骨頭,小腿的骨頭,大腿的骨頭,有脊椎骨,然後一個骷髏頭,兩個眼睛凹進去,一個鼻子凹進去,四個牙齒露出來。然後裡麵放了很多的內身不淨,膿血屎尿,把這個皮包起來,就這樣觀察,哦,這個就得到一個正確的比量,原來這個色身是這樣,破除我們對它以為它是美妙的顛倒,這樣的非量的認識。

這個受也是一樣,觀受是苦,我們這個感受,我們這個色身跟境界一接觸有這個受,苦受、樂受、舍受。這個受應該怎麼觀察呢?

《瑜伽師地論》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我們這個人皮膚長了一個膿瘡,癰疽,這個瘡如果跟火一接觸的時候,哎呀痛苦,這就是苦受。這個瘡本來就很痛,跟這個火一接觸不得了,痛得很厲害,這就是苦受。偶爾這個瘡跟冰水一接觸,哎,得到一點樂受,這叫樂受。就是這樣子,我們的快樂就是這個癰疽裡麵跟這個冰暫時一接觸,那個痛苦的感受暫時消失一點點,安立作樂受。

有時候我們也不感到快樂,也不感到痛苦,就是這個瘡也不跟冷水接觸,也不跟熱水接觸,但是它也是瘡,它的本身就是瘡,就是苦。所以安立作行苦。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就是這個瘡還是本質就是瘡,就是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所以這個就是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心無常是主要了,觀我們這一念心是會變化的。觀心無常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比如你造善業造得多的人,你內心容易寂靜。你造殺盜淫妄,你破了戒以後,你馬上發現你心不安,可見得這個心會變化,隨因緣而變化。

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恆常住不變異的,那麼它就要應該有獨立自主的體性,不隨業力而變化,但事實上不是。你造了善業造了惡業,你內心的狀態一定會有變化,可見得這個心的明了功能是無常的,無常也等於是無我。這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不淨跟苦是對治愛取的煩惱,無常、無我是對治我見的顛倒,一個愛煩惱,一個見煩惱。這個四念處,就是在對治愛煩惱跟見煩惱這三界的見思煩惱。

這個四念處是很重要。

在《華嚴經》有一個偈頌說: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我們講臨命終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句話能夠露出一點消息出來。說這個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佛菩薩的心他不像我們凡夫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是常遊畢竟空,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應,這是佛菩薩的自受用的情況。但是佛菩薩怎麼跟眾生接觸呢?

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就是你臨命終跟彌陀感應道交,絕對不是在一種雜染的內心的活動狀態,你一定是在一種正念分明,一種寂靜的狀態跟彌陀感應道交。

雖然我們帶業往生,我們阿賴耶識當中很多無量無邊的罪業跟煩惱都在,但是都一定要在種子位。就是你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條件,一定是要善心起現行,眾生心垢淨,才能夠菩薩影現中,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

所以,我們老是修止,一路就是使令內心明靜不動,你那個無量無邊的顛倒,常樂我淨的顛倒,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出現,因為你根本沒有生起對治的力量。一切法因緣生,你沒有對治它,它自然就活動,而過去有串習,就有這股力量。

你修四念處,我自己感覺呀,我們平常經常這樣子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修一段時間你會發覺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真正不可思議,能夠改變你的內心的狀態,你會認為這個法寶真的是寶。你這樣修一段時間以後,你會覺得臨終的正念分明是可以達到的。你這個四念處作基礎再信願持名,那是萬修萬人去了。那真的是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可以做得到,凡夫可以做得到。雖然沒有斷煩惱,但是可以把這個煩惱對治住。

所以這個四念處他能夠為你的佛號破障。就是你開車,前麵有大石頭,四念處可以把前麵那個石頭都給你清除掉,讓你這個車子開得順利。說我這句阿彌陀佛的佛號跟彌陀感應道交有障礙,障礙絕對不是發生在阿彌陀佛的身上,是我們的身心有障礙。

有什麼障礙呢?就是常樂我淨四中顛倒,愛煩惱、見煩惱的障礙。這個障礙怎麼辦呢?四念處可以幫你破除,破障。破障以後你這句佛號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其實我們要是稍微注意一下,我們隻要正念不分明,心中沒有跟佛法相應,多數都是非量,看到事情都是常樂我淨的,都是顛倒的。所以這個第六意識的非量的勢力很大的,很大很大的,的確是要對治的。

這個是講到能緣的量,再看它所緣的境。

三境,即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義如前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慘死重生,颯爽王妃大煞四方 你努力升級,奈何我直接扮演神明 其實我不想修仙長生 萬又一 微信的秘密 詭異降臨:我反手拜師九叔 【無界構想實體流痕檔案】 反骨大妖 轉生異世界:我組建了獸人軍團 俠女錢二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