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集《八識規矩頌》(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四,修習位。

前麵的資糧、加行、通達,總共是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不過這個通達位的時間是很短的,通達位就是在得到初地以後那一念的初心叫作通達位,到了住心以後,我們講初心、住心、後心,住心以後就叫修習位了,所以這個通達位的時間是很短的。再看修習位。

四、修習位。

菩薩於見道已,發根本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後為斷舍俱生起二障種子,復數數修習無分別智及十波羅蜜勝行,經十地位,名修習位。

菩薩在這個見道,見到這個二空真如理以後,內心當中發動了根本無分別智,這個是現量的境界,內心有光明了。這種光明能夠斷除分別起的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但是這個時候菩薩他不會得少為足,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還沒有滿足他的願力,他會繼續往前走。

為了斷舍俱生起的二障,這個時候他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他沒有事情的時候他要繼續在佛堂當中用功,有時候修止,讓內心明靜不動,修止以後就起觀,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內心是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能所雙亡,諸相叵得。

但是這個修習位的菩薩跟前麵資糧、加行不同,前麵的資糧、加行多分來說都還是自利的成分多,這個修習位他不但是要修習無分別智,他還要修十波羅蜜。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見到法性的菩薩跟清淨心開顯出來的菩薩,他內心有那個大悲心。

我們凡夫去度眾生不完全是大悲心,有時候是名利心。但是這個菩薩不是,他那一念清淨心現前的時候,它能夠感到眾生的苦,雖然自己解脫了,但是有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還在生死的大海當中,這個時候他會生起同體大悲心,他又從這個禪定當中出來,到眾生的世界修十波羅蜜,布施,先用這個法布施眾生,跟眾生結善緣;持戒,來攝受眾生;眾生有時候來乾擾他,要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這個智慧指的是根本智。

它這個後得智開出了四個,第一個就是方便善巧,就是屬於回向,他把他的功德回向給眾生,方便善巧。第二個,願,願力,加強他的願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第三個是力,這個是止的力量跟觀的力量,禪定力跟智慧力,有力量。第四是智,這個智是後得智了,觀機說法的智。就是說,從這個後得智開出了四個:方便善巧、願、力、智,合起來是十波羅蜜。當然這個十波羅蜜就不是在佛堂修了,這是在眾生的塵勞的世界修十波羅蜜,一方麵懺悔業障,一方麵積集資糧。

經過了十地,從前麵的歡喜地,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經過這十個階位,這個時候都叫修習位。就是他要修習兩件事,第一個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使令內心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增長。其次他要到眾生的世界跟眾生結緣,修十波羅蜜的勝行,來引導眾生也能夠慢慢地、慢慢地趣向於聖道。

這個修習位他要兩大阿僧祇劫,就是從初地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等覺又一大阿僧祇劫,這個修習位要花兩大阿僧祇劫,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第五,究竟位。這個就是成佛了。

言究竟者,即是究竟無漏界。

這個菩薩經過前麵在凡夫的資糧位、加行位,到通達位以後,乃至於經過入了聖位以後,又花了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學聖道,這個時候內心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業力都清淨了,究竟無漏。我們看:

菩薩從最初資糧位,信解唯識妙理,發堅固菩提心。

就是資糧位的情況,就是從這個凡夫的內心發起了菩提心,信解唯識妙理: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無邊難行勝行。這個是不容易的,修學聖道是不容易的。到了這個等覺菩薩的後心:

至金剛喻定現前。

這個高深的禪定現前了,這個時候一念的相應:

永斷本來一切粗重。

這個粗重是指的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種子。這個煩惱跟所知都是粗重性的。

頓證佛果,圓滿(八識的)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名究竟位。

我們前麵的修行都要自利利他,利他也要自利,但是成佛以後,他的自利功德圓滿了。佛陀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件事,就是度眾生了。他沒有說,佛陀再去佛堂做功課,沒有這件事情,因為他究竟無漏了,它是窮未來際利樂一切的有情,沒有窮盡的。一生一生地做他的太太,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兒子,佛陀就是一生一生來到眾生的世界跟眾生結緣,結緣到一段時間以後,好,佛陀成就一個佛果,把過去所結緣的眾生都接到他的佛土去,教化以後都成就聖道了,這個佛陀消失了,應化身也消失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繼續再結緣,佛陀又從本垂跡,又來到眾生的世界做你的親戚,做你的朋友跟你結緣,結緣到一段時間,你所結緣的眾生得度因緣都成熟了,佛陀又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你念我的名號,我就接你到佛土來,這個時候又成熟了。成熟了,佛陀再繼續地來到眾生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佛陀就是做這種事情。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名究竟位,就是度眾生的事業。

這個是我們從凡夫到成佛有五個重大的階位。

好,我們來看,回到講義。我們這一段是說明發起初心歡喜地,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最初的妙觀察智的清淨心生起的時候,是在什麼階位呢?是在歡喜地,就是這個見道位。這個見道位的時候,這個妙觀察智最初生起了。

我們再看第二段:

俱生猶自現纏眠。

這個是說明初地菩薩他內心的一個情況。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然其俱生我法二執之現行纏繞及隨眠種子,尚自未斷,猶須數數修習之力,乃能伏斷也。

一個初歡喜地的菩薩,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可以把這個粗重的分別的我法二執給破壞掉,但是這個微細的俱生的我執跟法執,它的現行的纏繞,以及他內心的隨眠的種子,還是不能斷除。

這個隨眠是什麼意思呢?《成唯識論》解釋: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就是說,他煩惱的種子它會逐,就是追逐,追逐有情,它是伏藏在第八識。說你今天人這個種子,它就活在你人的心中。你下輩子生天了,它也會跟著你到天上去,活在你那個天人那一念快樂的心中。你下輩子到三惡道去了,它也跟隨你到三惡道,你那個苦惱的心裡麵那個種子還是在。換句話說,你這個煩惱不斷除,它不會自己消失掉的。

說你這個房間裡麵有一堆垃圾,你今天不掃它,它也是在那裡,你明年不掃它,它還是在那裡。說你心中的煩惱,我不喜歡斷除煩惱,可以,不喜歡斷除煩惱,煩惱就永遠跟著你,隨逐有情,冥伏藏識。你到了天上去,它跟到天上去;你到了人間,它跟到人間;你到了三惡道,它跟到三惡道。你不斷除它,它永遠跟著你,永遠纏縛你。隨逐有情,冥伏藏識。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種子是不能自己去除的,所以尚自未斷,煩惱的現行、煩惱的種子都不能斷除,所以這個初地菩薩他還要數數地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慢慢地伏斷俱生的我法二執。

聖人的煩惱是比我們凡夫淡薄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微細的煩惱,比如我們看律上,《南山律》,《南山律》諸位研究比丘戒會發現,就是這個部派佛教,你看律上每一個部派對戒律的解釋那爭得非常厲害,那個部主互相攻擊的口氣,那都是得理不饒人,口氣非常尖銳的,但是那些部主都是阿羅漢,都是大阿羅漢。

道宣律祖說,這些大阿羅漢其入觀也,人法雙亡,這些阿羅漢一回到佛堂的時候,入了滅盡定的事後,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內心當中跟這種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種平等法性相應,他內心是一個無諍三昧的,無諍的。但是他從佛堂裡麵出來,講到個人的看法的時候,那就是俱生猶自現纏眠,是這種境界。

不過這個聖人的煩惱跟我們凡夫也不一樣,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說,他講兩個譬喻,說聖人的煩惱就像熱鍋裡麵的水滴,他已經有熱氣了,但這個水滴下去以後,一下去就乾了。煩惱在聖人的清淨心不會逗留太久,因為他那個正念的力量已經生起了。

我們凡夫不是,我們凡夫內心沒有光明,煩惱一活動它就活動很久,它高興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們對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聖人不是,聖人的煩惱一現前,第一個它淡薄了,他就是一個小水滴,在這個熱鍋裡麵一下子就乾掉了,一下子,他一正念,一注意一下,煩惱就停下來了。

第二個譬喻說就像一個大人跟小孩子搏鬥一樣,這個煩惱是小孩子,聖人的正憶念就像大人一樣,小孩子跟大人一搏鬥,小孩子就打敗了。

所以雖然聖人有俱生的煩惱,但是他隻要稍微如理作意一下,這煩惱就熄滅了。第一個煩惱淡薄,第二個,他心中有光明的人又不一樣,心中有正念的人他有對治力,我們沒有對治力。所以說雖然俱生猶自現纏眠,但是時間很短。這個是說明初歡喜地他的一個內心的狀態。

我們再看第二段: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前麵是說明歡喜地的菩薩還有俱生煩惱的活動,那麼要到什麼時候這個煩惱才能夠清淨呢?這心中的賊才能夠全部消滅呢?遠行地後純無漏。這個遠行地就是第七地。這個第七地為什麼叫遠行地呢?這個遠行就是最後的邊際,說這個人走路走到最邊際了,再過去就沒有路好走了,就是懸崖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初地的菩薩能夠入無相行,但是這個無相行還要作意,要有作意的無相行,有時候入空觀,有時候從空觀出來活動,有時候入無相行,有時候入有相行,總之這個無相行要現前都要如理作意。

一直到七地,這個時候他的無相行的有功用到了最後邊際了。到了八地的時候他的無相行就無功用,他不必如理作意,這個無相的智慧就能夠恆常現前。所以這個遠行地就是說這個無相行的有功用最後邊際了,最後一個邊際了。所以遠行地後,這裡加一個後就表示是八地的菩薩,這是七地以後。

到了八地菩薩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都熄滅了,再也不起煩惱了。這個菩薩他遇到任何的逆境來沖擊他,他那一念的清淨心永遠不起煩惱了,他跟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是恆常現前。所以這個是講到妙觀察智更高一層了,那個力量更大,光明更大了。

這個偈頌到前麵為止都是在講這個階位,它生起的階位。那麼這以下是說明,這個妙觀察智有什麼作用呢?這以下講它的作用: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個妙觀察智有兩個作用,第一個它照這個勝義諦——真諦的時候,是圓明,觀察真如理的時候是圓滿光明的。它也可以照世俗諦,觀察眾生的苦惱世界,觀察眾生的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這就是照大千,照這個世俗諦。妙觀察智它是具足根本智、後得智的。

好,我們看蕅祖的注解,先看第一段:

此明菩薩第七地後,俱生我執永伏。雖有俱生微細法執,或時現起,而非有漏。

菩薩在第七地遠行地後,就是八地,到了八地的時候,他俱生的我執永遠伏斷了。我們要有煩惱,一定要有一個我的執著,因為我們認為有這個我就會有愛,貪愛,我要保護這個我。有貪愛的時候,有貪愛就有恨,這個恨是由愛來的,因為我愛不到就是恨了,這個境界不如我的意就恨,那麼就各式各樣的煩惱活動。所以煩惱的生起一定要有一個自我,我們內心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執著才會有煩惱的。

到了八地的時候,無功用行我恆摧,這個俱生的我執完全被破壞了,內心完全是清淨的。所以這個時候,雖然還有一些俱生的微細法執,但是這個已經不是跟煩惱相應了。

這個法執是屬於所知障,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有的他方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他入一種三昧,或者是什麼普現色身三昧、首楞嚴三昧、法華三昧。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佛陀說,你知道他入什麼三昧嗎?他不知道,他連名字都不知道。

就是說,這個八地菩薩他的煩惱不活動,但是他為什麼還沒成佛呢?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還沒成就,他還要廣學無量的法門。這些法門本身他還沒有成就,這個都不是有漏的,跟煩惱沒關係的,這個是一個所知障,障礙所知的境界,這是一個智慧的問題而已了。

所以講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他的內心的煩惱已經完全處理了,他的以後的生命已經不再是處理他內心的煩惱了,而是要去學習無量的法門,他已經無漏了。但是他對無量無邊的法門的內容,這個還是不知道的,這個是法執,所知障。這是解釋遠行地後純無漏,再看下一段。

下一段是講觀察圓明照大千,是說明這個妙觀察智的作用。

故能觀察諸法,圓滿明淨,普照大千世界機緣,隨應說法化度也。

這個妙觀察智它能夠觀察諸法的真諦,觀察諸法的圓滿明淨的真如理。這個真如是圓滿明淨的。它也能夠觀察世俗諦,普照大千世界的眾生的機緣來隨應眾生說法。

這個妙觀察智,它的作用就是一種觀察諸法的真諦跟俗諦的道理。前麵的前五識這個成所作智,它是三類分身息苦輪,成所作智它是變現這個應化身的身土,它是偏向於屬於色法的莊嚴。你看到佛陀走過來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南邊,這個是成所作智。但佛陀身相的莊嚴當中那一念的清淨心,就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不成就身土的,他就是說法,觀機逗教,他不成就身土的。

我們之前也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長得很醜陋。很醜陋,但是自己所生的,還是把他撫養。長大以後,父母親實在看不過去了,這個兒子實在難看,看過去已經不像是一個人了,非常醜陋,就把他趕出去了。趕出去以後他就做乞丐,跟乞丐在一起。但是人家看他很醜陋,都不給他東西吃,他做乞丐也做不成。做不成怎麼辦呢?就跑到山林去吃生果,水果。他到山林裡麵去,那個動物看到他也不歡喜,他長得太醜陋,動物也遠離他。所以他隻好一個人孤苦伶仃地過生活。

佛陀那一念的妙觀察智,晝夜六時在觀察哪一個眾生善根成熟了。有一天,他看這個醜陋在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成熟了,他知道。他知道以後,佛陀帶著僧團,這些清淨的僧團,就往醜陋的森林走過去了。這個醜陋從小就受到歧視,因為他長得太醜了,在家裡麵父母親不喜歡他,被趕出來以後做乞丐人家也看不起他,到了森林裡麵動物也不喜歡他。所以他那個自卑感,看到佛陀跟僧團,他害怕,想要跑。佛陀用神力使令他不能動。

這個時候佛陀帶著那些僧團就坐在醜陋的對麵一個樹下,坐下來,在這個樹下打坐。佛陀就自己變現一個大的醜陋,跟醜陋長得一模一樣,但是更高大,就拿了一缽食物走過去。這個小醜陋看到大醜陋走過來,真歡喜:哎呀,我們兩個是同病相憐,你長得跟我一樣醜陋。我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人了解我,你最了解我了。

這個大醜陋就把食物給小醜陋吃,他也從來沒有吃過這個好東西,內心也歡喜,對他很感激,就請大醜陋坐下來。坐下來,就麵對僧團而坐,就跟他聊天:你最近怎麼生活?我生活很苦惱,沒有人幫助我,長得很醜,就在深山裡麵吃吃水果。有時候水果成熟就吃飽,有時候沒有水果就挨餓。

慢慢慢慢聊天的時候,突然間就感到這個大醜陋的相貌慢慢改變,慢慢改變,從這個醜陋變成非常的莊嚴,非常的俊美。這個小醜陋說,哎呀,我們剛開始聊天的時候你很醜的,你現在怎麼越來越莊嚴呢?他說,是的,我本來很醜,但是我坐在這個地方,我看到遠遠樹下有一班出家人在那裡打坐,我用很莊嚴的名詞來贊嘆這個僧團,這一贊嘆我就很莊嚴了。他說,是這樣子嗎?那我也可以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得到,我把我剛剛贊嘆的話給你,你就照這話的樣子贊嘆。他也照著這個話贊嘆,贊嘆這個僧團的莊嚴。

他一贊嘆以後,他那個醜陋的相貌也改變,也變得莊嚴了。他照照這個水,照鏡子,哎呀,我從來沒有這麼莊嚴!內心很歡喜,對這個大醜陋很感恩。這個時候感恩心生起以後,佛陀就把他的本來麵目現出來,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時候醜陋很感動,一方麵感恩心,一方麵善根觸動了,這個時候跪在佛前懺悔。佛陀為他說法,證得初果。證得初果,這些比丘說,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這麼醜陋呢?又有這樣的善根能夠證得初果呢?

說過去生,迦葉佛的時代,迦葉佛滅度以後,有一個寺廟在做早晚課。做早晚課的時候大家唱《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大家這個僧團用那個至誠的心來贊嘆佛陀的功德。這個時候是晚上,這個時候有一個羅剎鬼從這個僧團要經過,這個羅剎鬼看這個意思是一個大力鬼王,他就說,誰在唱歌,那麼吵!他就來到這個做晚課的地方就要現出恐怖的相狀要來恐怖這些比丘。

這些比丘裡麵,有些是凡位的,但有的是聖位的比丘,一看,哎呀不得了,這個大力鬼王要造惡業了,用神通力把他推到遠的地方去。這個羅剎鬼看到神通力在推他,就說,哎呀,這裡麵有聖人,就起慚愧心。這個慚愧心一生起的時候,這個推他的力量就停下來,他就以慚愧心來到僧團,就向大眾師懺悔:剛剛不應該現出恐怖的樣子。這個時候就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就發願:我以後也要成就四沙門果。

佛陀說,他在迦葉佛那個時代——滅度以後,他那一念的皈依的心,就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就跟三寶結緣。因為他曾經用這個恐怖的相貌來恐怖比丘,所以他生生世世醜陋。雖然生生世世醜陋,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還是在。就是一生一世的點點滴滴,慢慢慢慢跟三寶結緣,到了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善根成熟了,這個時候被佛陀的妙觀察智,觀察圓明照大千,發現了。這個時候為他說法,就把他的善根給啟發起來。

所以佛陀那個妙觀察智,他能夠知道你的障礙在哪裡。說我們今天修習聖道有障礙,有障礙我們就隻好障礙了,因為佛陀沒有出世。我們開車開到路邊,這個地方塌方了,石頭掉下來,就開不過去,就擋在這個地方,永遠擋住了,你找不到推土機呀。

那你要生長在有佛的時代,那就不一樣,佛陀會知道你的障礙是怎樣生起的,應該要怎麼破。他知道這個醜陋當初的障礙是恐怖僧團,所以他必須要用贊嘆僧團的因緣來破這個障,他就知道。他也知道他過去所栽培的善根是什麼樣的善根,是藏教的善根、通教的善根、別教的善根、圓教的善根,他能夠去用適當的法來滋潤他的善根,使令它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親近佛陀是很重要的,為什麼說我們要往生阿彌陀佛國呢?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在娑婆世界裡麵你沒有遇到佛陀,你很難突破你的障礙,很難。

你剛開始還沒有入聖位,你趕快親近佛陀,佛陀的妙觀察智可以為你破障。他也知道你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你剛好在一生裡麵到了僧團,聽了一個法,那個時候第一次栽培善根,以後又怎麼樣怎麼怎麼的,你哪一個善根最強,他會先觸動你那個最強的善根。佛陀能夠去觀察眾生的根機說法,他就是妙觀察智的妙用,觀察圓明照大千。佛陀的妙觀察智能夠觀察一切法空,入這個自受用,也能夠觀察眾生的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為眾生說法。這是講觀察圓明照大千。這個是講到妙觀察智的作用。

好,我們看下一科,乙三,第七識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慘死重生,颯爽王妃大煞四方 你努力升級,奈何我直接扮演神明 其實我不想修仙長生 萬又一 微信的秘密 詭異降臨:我反手拜師九叔 【無界構想實體流痕檔案】 反骨大妖 轉生異世界:我組建了獸人軍團 俠女錢二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