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加入書籤

這本書裡的大部分篇章都是2015年《鍾山》上的專欄,這是我的第一個專欄。我懼怕專欄,那種倒計時的日子我一天也不想過。2014年的年底,我之所以答應《鍾山》的主編賈夢瑋,那是因為2013年我去了南京大學了。我有了一些講稿,手裡有糧,心裡就不慌。

我要感謝南大,南京大學沒有逼著我上課,隻要求我每學期開些講座。講座不是課堂,更不是課程,準備起來要容易得多。我的重點是文本分析,假設的對象卻是渴望寫作的年輕人。這個假設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分析的方法。分析有多種式樣,有美學的分析,有史學的分析,我所采取的是實踐的分析,換句話說,我就是想告訴年輕人,人家是怎麼做的,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說」那個高度的。老實說,我做實踐分析相對來說要順手一些,畢竟寫了那麼多年了,有些東西是感同身受的。

作品是作家寫的,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作家,從「構成」這個角度來說到底需要哪些要素,這個也沒有固定的說法。「國際上」通行的說法是:性格、智商、直覺和邏輯。說到這裡我的話其實也就說明白了,我在講解小說的時候,大部分時候圍繞的就是作家四要素。它是不是合適?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它也許比「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說。是的,我渴望年輕人更接近一些。拿著望遠鏡去閱讀小說,我們很可能什麼都看不見。

突然想起了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好。「一千個」讀者不可能隻有「一個」哈姆雷特。文學從不專製,它自由,開放,充滿了彈性。但是我也想強調,「億萬個」讀者同樣不可能有「億萬個」哈姆雷特。文學有它的標準和要求。我渴望我的這本書可以抵達文學的千分之一。

附帶著回答兩個問題:一、有人問,你的講稿為什麼隻談短篇小說而很少涉及中長篇呢?這是由講座的特性決定了的。一次講座隻有兩個小時,時間很短,我以為分析一篇短篇小說是合適的。二、也有人問,你怎麼就那麼囉唆?人家的小說隻有一千多字,你怎麼能一口氣說上一萬多字的呢?這也是由講座的特性決定了的,一次講座有兩個小時,時間很長,我總不能說「這篇小說好,非常好」,然後就走人。

2016年7月17日於南京龍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中國史綱 高老莊 上海絕唱 我憑什麼不能做遊戲 看見 懷念狼 回到1979當赤腳醫生 我以為我穿成了一個哥兒 師徒文看到飽 請大老婆上身(大膽妖女,休傷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