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立冬,天竺山遇隱士(2 / 2)

加入書籤

據說終南山現有約五千隱士,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台灣、日本、韓國的修行者。隱居在山裡,求學問道,練氣養生,喜歡在大自然中領悟生命的真諦,我並不知道這些修行人是怎樣生活?如何修行?說句心裡話,我也厭倦了城市的生活,但我沒有勇氣逃到大山裡來隱居,我擔心的是住哪裡?吃什麼?沒有人陪著太寂寞,冬天冷了如何取暖,病了怎麼辦?我想往這樣的生活,但是我做不到,但我對這些人是很崇拜的,在心裡對他們充滿了好奇?今天突然遇到了一個自稱隱士的人,而且在雨夾雪的天氣,荒無人煙的地方,身上背著柴禾,像個從古代穿越而來的樵夫,我要看個究竟?

我坦率的搭訕他:我也很喜歡他這樣的隱士生活,想看看他生活的地方,與他聊聊天,他欣然應允。我們一行三人隨他沿著一條山徑小岔路走了幾百米後,看見了一個山洞。他放下柴火,打開一個用竹子捆紮的門,引我們走進山洞裡,光線很暗,但是突然一下子暖和了許多,等適應了裡麵黑暗的光線,才看清楚,靠門的西側有個石頭壘的灶頭,裡麵燃著樹枝爛木,微暖就是從那裡傳出來的,灶頭連著一個土炕,小的隻能睡一人,門東邊石壁上掛著幾件衣服,地上擺著一些鍋碗瓢盆罐罐的東西,家徒四壁,太簡陋了。

門口時不時有幾片橡樹上的葉子打著卷兒落下枝頭,像舞蹈演員輕盈地在空中旋轉著,滿滿的投入到大地媽媽的懷抱。

我問,你一個人住這裡,吃喝拉撒睡怎麼解決?

一個人好過,過去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出門在外,一人吃飽不想爹娘。

糧食和菜從哪來?

他指著地上一些根根草草說:采些黃精,賣給進山的人,換些糧食。再說這幾年我也認識了一些上山的朋友,托他們給我拉點糧食上來,我給他們準備些黃精木耳靈芒,他們也很高興的。

菜嗎?更簡單,這山大地多,隨便撒點籽,白菜,紅薯,切蓮,還有釆的木耳,夠吃了。

自力更生,粗茶淡飯,這才叫隱士嗎!他挺自豪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實,有許在終南山來隱居修行的人都和我一樣,自已動手,簡單生活。尋個小山洞,甚至是山壁下的裂縫居住,在旁邊開懇出一片土地種菜,撿一些木柴燒火做飯煮茶,糧食和衣服一般都是靠附近的村民或者是上山遊玩的遊客來進行接濟的。

這冬天山上冰天雪地的,很冷啊,你屋裡就這麼一點被褥能驅寒嗎?

他指著土炕說:我自己盤了個小炕,連著灶頭,暖和的很呢,睡在這上麵熱炕烙著脊背和月要,百病不生。

說到這裡,也是我最後的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有點咒人的意思,難以開口。我拐彎抹角的說:人吃五穀,難保不生病,有個頭疼腦熱的怎麼辦?

他嘿嘿一笑說:剛上山的時候,我也最擔心這個問題,剛開始上山的時候還有些小感冒,這過了幾年了,山上的空氣好,吃的又是簡單的素食,喝的是山上清潔的泉水,我在山上種菜,收拾屋子,也算是體育鍛煉,每天還要盤腿打座,練道家呼吸和養生功夫,身體狀況還好。當然我也備了一些治頭疼感冒和拉肚子的藥。

說到這裡,我還是要感謝老祖宗的智慧,有個說法是北方人會住,南方人會吃。北方人會住就是這個土房底屋,土炕火灶,都是天然材料,又接地氣,睡在上麵暖暖的,熱熱的,燙的五髒六腑舒服,經絡分明,百病不生。

這裡沒有電,更沒有電視,也沒有別的電器,幾乎與外麵的世界隔絕了,也很難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這種隱居,真是離世,一個人待在山洞裡,除了陽光和空氣比我們充足一點,其它人世界的聲馬犬色,燈紅酒綠,熱熱鬧鬧,熙熙攘攘,幾乎全沒有了,真是不可想象。

他卻認為這才是真正隱士的生活,離世躲避喧囂,不讓外界乾擾,不讓別人打擾,才能清靜自在。

通過交談,看他思路清晰,對答如流,我認為他腦子沒什麼問題,精神也正常,體魄比我健壯,我就納悶和奇怪?他為什麼會舍得這樣一個花花世界,獨自一人來山裡過這種離群索居的艱苦生活?我知道絕大部分離城市入山的人是因為受到現實生活的打擊,失業了,下崗了,被政敵搞倒了,失意了,或者失戀了想要逃避,更多的是一些生意人在大起後的大落,等等,他們想逃離,想清靜,來山裡修行是為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有一部分人狀態好轉後,會回頭下山,重新步入紅塵之中。

帶著這些疑問,我想弄明白他屬於哪一種情況。

有了以上的交談,也不太陌生了,話就說開了,我拐彎抹角的說:你為什麼選擇一個人到山裡過這種艱苦的生活?是不是受過什麼打擊或遇到過什麼挫折?

他撓撓頭發,不好意思的說,不少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我父母去世的早,我是獨子,生活也能過得去,沒有什麼大的打擊,生活中的挫折人人都是有的,談過幾次戀愛不成功,也不是我出家的緣由。

我從小喜歡神話故事,癡迷的看《西遊記》,對修行成道和佛家的境界十分癡迷,隨著年齡的增長涉世的艱難,越來越想出來修行。我想出家當和尚,我也想當道士,去過許多寺廟和道觀,可是人家都不收留我,現在想當和尚和道士比當乾部都難,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這個希望破滅了,我又不甘心,到大山裡轉了兩三年,選了這個地方,獨自修行。

那你修行悟道了什麼?達到了什麼境界?我又問了一個哲學的話題。

他思考了一下,很認真的回答我:年輕的時候,我也思考過,人到底為何而活著?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但現在越來越現實了,能夠悟道成仙成佛的畢竟是鳳毛麟角,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老子洞察宇宙的奧秘,寫出道德經,也不是每一個修行者都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悟透人生。

我現在還是一個俗人,這秦嶺山裡據說有幾千名隱土,自古都有,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也是想體驗一下這樣的境界,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

這裡條件太簡陋了,生活太艱苦了,你不覺得苦嗎?

這個世界人生活的必需品是陽光和空氣及水,從這個角度講,我這裡的條件比城裡優越。人生活的附屬品是房子,食物等一係列生活條件。這一點我不如你們,但我追求的是內心世界的充盈,心靜了,天地安逸,心大了,天地也太了,與世無爭了,沒有了攀比,就沒有了物質生活的好與壞和享受與困難的對比。

他的這個說法我比較認同。我今年也在山腳下租居民宅,就是想過他這種生活。我和他的想法一致,但生話方式略有不同,我還要生話好,住好吃好穿好,離開城市,是逃避競爭的壓力和喧囂,像陶淵明那樣,尋一處僻靜之地,回歸自然,靜心寡欲,簡單生活,看書寫作,種菜養花……

如今,終南山已經成為吸引隱士的地方,來這裡打坐,或者閉關或者辟穀,講究養生,甚至修法門。這裡有普通者,高深學問者,道家佛家的。每年都有不少人不遠千裡慕名而來在此隱居修行。前幾天,有個東北姑娘小辛在今日頭條看了我的文章,知道我在秦嶺山腳下過著半隱士的生活,很是羨慕,與我聯係,立誌要來終南山隱居,我苦口婆心地勸她,說了很多問題:終南山環境雖然優美,但生活條件還是非常落後的,住哪裡?吃什麼?一個姑娘獨居,安全如何保征?病了怎麼辦?我幾乎成了十萬個為什麼?她才罷休。

更多的人對隱士生活感興趣和向往,是吃飽了撐的,是「圍城」心態效應,想出來玩玩,如旅行一樣,短期內換個生活方式,找一塊清淨的地方給心情放個假,過過癮。

與大多數去XZ洗滌心靈者的療傷者一樣,所謂的洗滌也隻是心靈的一刻平靜,或者說一瞬間的懺悔,最終還是離不開滾滾紅塵。

我也該告別了,下山去參加朋友的慶典,那也是最熱鬧的紅塵片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南星夜 黃土地裡開出的花兒 重生之嫡女她要報仇 都別跟我搶筆名行不行的新書 幻界之遊 藥方為引 刀劍雲梟錄 我的夢境可以隨意出入 宗主,小師妹又來宗門搞扶貧了 病美人的卷王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