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石碌考察記(1 / 2)

加入書籤

黎寨外麵有大片的野生竹林,勘探隊請當地黎人幫忙,砍了幾十根竹子下來,選粗的截成差不多長短,較細得開成竹篾擰成繩索,用來捆紮竹筏。王夥計沒打到野雞,便把自己那份白糖拿出些出來,請來當地的木匠幫忙做筏子。

從當地黎人口中得知,上遊因為漸入山區地形,河道比較崎嶇,常要過淺灘急流。為了便於通過,竹筏不能做得太大,做出來的筏子寬度控製在12米以下,類似湖南江西等地使用的簡易竹筏,每個竹筏上可搭載5人,不過他們的裝備多,所以最終編了三個。寨子裡的木匠做了些竹凳固定在竹筏上。又來個錦上添花,給每個竹筏都添了一個竹篾頂的雨棚――這裡日頭很大。

造竹筏用了不到一天時間。第三天一早,黎本清的瘧疾已經完全好了,不但神智清醒,胃口也恢復了。何平又給了他最後一頓藥作為鞏固。

黎本清對這群治好了他的病的奇怪漢人千恩萬謝,恨不得把一家一當都拿出來酬報。這樣的寒熱,每年要發作一次。每次都要這樣死去活來的差不多折騰一個月才會好。這次吃了藥三天就沒事了,漢人還說了,這次以後不會再復發。雖然將信將疑,但是吃了藥立刻就起效卻是千真萬確的。

隻是他家裡除了二把砍刀,幾張弩機之外也別無他物了。黎本清很不好意思,非要自己出門去打些野味來招待,被熊卜佑攔住了。

「野味沒關係,我們在這裡耽擱了幾天,想今天就往上遊去。能不能幫忙找個熟悉那地方的向導?」

「去上遊?」黎本清有些奇怪,這地方就是黎人也很少去。如果說要采藥的話,上遊的山嶺上有得東西,附近丘陵上也采得到。

「對,去石碌嶺,您知道這地方不?」熊卜佑問。

「沒聽說過。」黎本清回絕的乾脆無比。讓勘探隊不由得起疑。但是據慕敏說此人沒說謊――她當警察多年,是不是說謊還是看得出來的。

熊卜佑不死心,繼續比劃道:「山下有條河的,流到昌化江裡,就叫石碌河――」

黎本清還是搖頭。

崔雲紅卻想到了:

「你問問他,這裡有沒有出綠石頭的山?」

所謂綠石頭,就是銅礦石――孔雀石。而石碌這個地名就來自孔雀石。因為海南當地的黎族和漢族在說話的時候都習慣把修飾詞後置以表述名詞的習慣,所謂石碌,其實就是「綠石」。

石碌嶺最早被人注意,不是因為鐵礦,而是這裡的地表有銅礦石露頭。清代以來一直有人采掘盜挖。直到1935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時,才第一次發現石碌最豐富的的礦儲是鐵礦石。

「有,有,」黎本清恍然大悟,「你們是要去亞玉嶺!」

熊卜佑不知道什麼是亞玉嶺,但是崔雲紅是知道的,早就有些模糊的教科書內容一下清晰起來了。

「對,對,就是亞玉嶺!」崔雲紅連連點頭,心想自己真是糊塗,石碌這個地名是清代才開始使用的。現在還是大明的天下。

王夥計說:「舅舅,你不是以前去過亞玉嶺嗎?」

黎本清麵露難色。一個人沉吟了半天,眾人等得心焦,奈何黎本清說得一口蹩腳的海南話,除了熊卜佑,還真沒人能和他交流。

半晌,黎本清才壓低了聲音道:「幾位掌櫃怕不是做小販的吧?」

眾人聽了都是一驚,熊卜佑笑道:「不為做買賣我們來黎峒做什麼。」

黎本清道:「幾位掌櫃治好了我的病,我才多嘴說幾句,」他歇了一下,「領大夥去亞玉嶺沒什麼,離此不遠,道路也不難。我雖沒去過幾次,路還認得。隻是我勸幾位:這亞玉嶺上的金銀,都是瓊州之鎮,神靈嗬護,采不得的。」

原來這亞玉嶺上有寶貝的傳聞,多少年前就有了。即使沒有山中有金銀的傳聞,銅礦本身也極有吸引力。所以每隔十幾、幾十年的,隻要黎峒安靜無事,便有漢人結伴而來,往亞玉嶺上去開礦,但是從來沒有人成功過,不是采不到金銀折了本錢就是因為礦坑坍塌出現死傷,不得不棄之而去。久而久之,都傳此地山嶺是本島大鎮,風水要地,有神靈庇護的。

聽完黎本清的一番閒話,眾人才知原來這石碌嶺早就出名了。看來所謂中國人缺少開拓性之類的話純屬放屁,在技術水平低下,交通閉塞的古代社會,在這荒山野嶺裡跋涉上百裡來開礦,豈是沒有冒險精神的民族能做到的?

「我們不去采金銀,隻是想去亞玉嶺看看,」熊卜佑繼續說服,「過幾天就走。」

黎本清道:「帶你們去,都在我身上。隻是我說得話還請幾位掌櫃多思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最強贅婿 重生請自重 抗聯薪火傳 美食供應商 唐俠 數據廢土 大夏紀 大明夜客 我是工業BOSS 我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