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曹軒:我自己就是活著的IP(1 / 2)

加入書籤

在國家話劇院旁邊的餐館,曹軒見到了李雪建介紹的導演王小鷹。

王小鷹,中戲畢業,未來的國話四大名導之一、國家一級導演、中國劇作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話副院長。

簡而言之,話劇界大佬中的大佬。

現在王小鷹雖然在外界不為人熟知,但在話劇圈也屬於知名導演了,甚至算是「年輕一輩」的扛鼎人物之一。

其實,在話劇導演裡,王小鷹的作品相對是比較偏西方的,代表作《死亡的少女》《哥本哈根》等作品,都是西方歌劇舞台劇改編排練的。

但是與此同時,王小鷹也一直在嘗試中國元素風格的戲劇。

這次,他在電視上看到《赤伶》的,覺得裡麵的故事很適合改編成話劇,所以就聯係繁星想要拿下版權。

後來得知曹軒本人就是編劇,所以就想和他聊聊,除了版權,還是想看看他對故事有什麼理解。

以及他盯上了曹軒,想請他來演《赤伶》的主角。

曹軒倒是無所謂改編話劇的幾萬塊版權費,但對《赤伶》這個故事能夠搬上話劇舞台還是挺感興趣的。

他喜歡這個故事,也希望這個故事能夠更多地展現,所以才會應王小鷹邀請來聊一聊。

但是演就不必了,他實在沒那個時間去排練巡演。

繁星及相關合作公司,大大小小幾百號人現在就指著曹軒扛旗吃飯,他不能把公司扔了,去過戲癮。

所以開始他就婉拒了王小鷹的主演邀請,王小鷹則表示理解,但也難掩遺憾。

「我看裡你那扮相,真有幾番當年《霸王別姬》張國容的神韻,可惜你不來,演員就難找了。」

男旦想出彩並不好演,特別是像這種有堅持的男旦,既要有女兒的嬌媚,也要有男兒的骨氣,外柔內剛,顏值、神韻、氣質缺一不可。

曹軒是占了一個先入為主,再加上歌曲的光環情緒渲染,以及篇幅剪輯,受到外界的評價極高。

所以,曹軒知道自己是走了捷徑,如果把故事鋪滿,然後加以細節,他的表現可能要弱上三分。

也許依舊優秀,但未必能達到那麼驚艷的感覺。

當然,隻是現在而言,曹軒自信如果再給自己幾年磨練,他有把握拿捏準那種讓人驚艷的感覺。

雙方沒有過多在演員方麵多聊,直接就聊到了這個故事本身,也沒什麼限製,想到哪說哪。

「這個故事是我自己虛構的,主角裴晏子沒有具體原型,是根據那個時代的部分老藝人的風骨演化出來的一個故事。

裴晏之隻是一個代指,是無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戲子藝人的代表。」

「晏之,海清河晏,國泰安之,好名字,好寓意。」

一個名字,王小鷹就聯想到了其他,連曹軒都有點懵,他倒是沒想過裴晏之的名字可能還有這個寓意。

果然,好故事就需要不斷的靈感碰撞和延伸,才能一點點豐滿立體。

兩個人針對《赤伶》的劇本進行了熱烈討論,有縝密分析,也有天馬行空的靈感。

《赤伶》話劇劇情,在王小鷹的設想下和大概一致,但是加了更多的細節。

比如前期,裴晏之愛戲成癡,來點裴晏之和戲班以及老客之間的互動,塑造一個祥和安靜的戲院生活。

中期亂世飄零,感受到家國動盪,往復的熱鬧景象不復存在,裴晏之憤怒但又無奈,這就是亂世之民的悲哀。

後期,日本人出場,再加幾個為非作歹的橋段,體現侵略者的醜惡和老百姓的憤怒,同時也是讓觀眾進行情緒的積累。

之後日本人讓裴晏之勞軍,裴晏之不肯,寧死不諂媚侵略者,雙方發生沖突,日本人向他身邊的人下手,在付出一定血的代價之後,裴晏之假意「屈服」,安排好其他人退路,最終和日本人同歸於盡。

框架還是那個框架,但對情節做了大量補充和細致調整,劇情節奏安排的也更妥當。

說實話,聊完劇本曹軒自己都心動了,倒不是想演話劇,而是想拍一部《赤伶》電影。

其實他當初拍時,導演陳翰竹就說這個故事很適合改電影,劇情結構完整,也不缺高潮,而且具有極強的共情能力。

拋開情懷,《赤伶》從創作角度來說,「戲子報國」這個點找的特別好。

中國人講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骨子裡就崇尚那種家國情懷,這種舍小我而為大義的犧牲精神,為無數國人所信奉而追崇。

與此同時,「戲子」這個身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有點貶義性質的,更不用說是男旦。

很多人看來就是娘娘腔,陰柔斯文,嬌嬌弱弱,無一點男兒氣概,在台上以色娛人。

這樣的形象,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讓人敬佩的家國情懷和舍身取義的魄力,能夠製造出極為強烈的反差和沖突,繼而讓人感到震撼。

曹軒印象裡,後世有兩個類似的影視形象就頗受好評。

一個是電視劇《打狗棒》裡邊的二丫頭(老二嬸),剛出場時就是個娘炮,說話扭扭捏捏,性格也不硬氣,是個弱雞+舔狗+老婆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在遊戲裡種田基建 穿成嫡小姐總是被暗殺 炮灰男配掌心寵 鄉村小醫仙 神醫狂妃太囂張 逆風而上的你好耀眼 醉臥河山 爛成最佳導演 農家廚娘初長成 錦繡天下:王妃要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