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李鴻章(二)(1 / 1)

加入書籤

李鴻章身邊有個心腹幕僚,叫周馥字蘭溪,這個人非常有理想有抱負,為人剛正,他多次和李鴻章說現在隊伍越來越不像話了,如此下去和匪寇有何異,而且曾大帥如果知道,也必將追責,李鴻章安慰他,現在是非常時期,如果管理過嚴,軍隊攻城的積極性就會減弱,將士們之所有踴躍參戰,奮勇殺敵,很大程度上就是奔著城破之後撈些好處,而且我們的將領呢不像大帥那裡都是讀書人,這些將領都是些粗人,看重的就是實際利益,何況即便是曾大帥的隊伍,到現在也隻有他眼皮底下,那些兵不搶,九帥的隊伍,還不是靠破城搶掠激勵將士,後來淮軍上下,貪腐成風,這個時候就直下了禍根,那是不是真的像李鴻章所說,不靠搶掠,軍隊就沒有戰鬥力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左宗棠的楚軍,楚軍其實也是湘軍,隻是左宗棠從起兵之日起,就將自已的隊伍命名為楚軍,左宗棠的隊伍打了二十年仗,閩浙、陝甘、新疆極少發生軍隊搶掠百姓的事情,但左公的楚軍,絕對是當時全國最強戰力,這說明李鴻章的說法不成立,實事求事的講,我們也不能認為李鴻章曾國藩不希望自已的軍隊嚴守紀律,而是力不從心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這個還真得歸結為業務能力,左宗棠的思路其實並不復雜,首先呢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其次他的隊伍一般呢,都不會閒著,打仗之外,日常訓練抓的很緊,還有就是左宗棠無論打到哪裡,都用心抓生產,抓士兵,士兵不打仗的時候就開荒種地,這是一舉多得,既幫助百姓恢復生產,又讓將士們有事兒可乾,少生事非,反觀當時淮軍和湘軍,打完勝仗,就是聚在一起抽煙喝酒賭博,要做到左宗棠這一點,主帥得滿足三個要求,其一知兵,自已能帶兵打仗,而且要善於用兵,讓下麵的人服氣,其二要善政,善於管理一方百姓,打勝仗搶地盤容易,如果把搶回來的地盤管理好,就不容易,其三自已要有堅定的價值觀,要不然就很容易把持不住,左宗棠前兩天是天才級別的,他又以今亮自居,孔明也算得上是道德楷模了,曾國藩呢最強的就是價值觀,他以聖人為目標,雖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但強於戰略,再看李鴻章知兵善政他是沒問題的,但他其實沒有找到像曾公左公那樣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說他沒有一個堅定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人對他們三個的成就排名,左宗棠大於曾國藩大於李鴻章,好像也沒毛病,說回李鴻章,太平天國覆滅,李鴻章被封為一等伯爵,繼續督撫江蘇,當時曾國藩的湘軍,第一時間就裁撤了,本來曾國藩建議李鴻章也裁軍,李鴻章沒同意,他認為呢,目前朝遷的危機遠遠沒有解除,西北撚軍和回軍亂了十幾年,列強各國呢,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不可不防,果不其然,第二年,1865年中,朝延調曾國藩到河北剿撚,曾國藩無兵可調啊,隻能找李鴻章借兵,曾國藩忙活了一年半,效果不明顯,但曾國藩的戰略是完全正確的,撚軍呢不像太平軍,他們好流動作戰,不占城池,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曾國藩針對他們這個特點,製定的戰略是,通過大規模的挖溝築牆,劃定防區,進一步將防區的麵積逐漸細化,這樣一來呢,撚軍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了,但這種乾活,明顯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事,而自已臨時湊的這支隊伍呢,不完全聽曾國藩的,地方官員配合度也不高,所以進展緩慢,到了1866年秋,朝廷著急了,讓李鴻章上,李鴻章仔細研究了老師的戰略,發現戰略沒毛病,繼續加大執行力度,用了將近一年時間,與左宗棠配合徹底消滅了撚軍,在朝廷看來,這李鴻章可以啊,比曾國藩還會帶兵,此時李鴻章雖然人在河北剿撚,但身份呢是湖廣總督,1870年8月,正在帶兵趕往西的李鴻章,接到上諭,讓他赴任直錄總督,接替老師曾國藩的位置,原因是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為朝廷背鍋,民怨沸騰,曾國藩被革職,李鴻章這一次呢,又是撿了老師的便宜,其實朝廷調李鴻章過來的時候,曾國藩已經把該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而且剛好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本地節節敗退,哪還有心思跟大清來糾結這點事情呢,李鴻章用20多名S犯頂替要被處死的市民,做了做樣子,法國人呢,這時候也覺得差不多就得了,中國老百姓哪知道國際上那些大事啊。隻知道曾國藩處理不好的事情,李鴻章一上手就處理得明明白白的,所以大家就認為李鴻章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宅男星際遊 熙陽於明 算命?不,這叫言出法隨! 舊時光裡做渣女 祥辰記 末日前兩天,我的係統激活了 我的老婆想復國 重生壹次 重回90年代 名柯:重生成毛利蘭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