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2 / 2)

加入書籤

這說安西三國軍事機器動員得最徹底的一次,畢竟麵對的敵人規模與強度都有所不同。

這一次窮兵黷武的戰爭必需要打,不隻要打,還要打勝!不提勝了有什麼好處,隻需知道倘若敗北,那麼莫說攻取不久的河中地區,就是已然經營二十年的「黑汗故地」,都要不穩,甚至麵對阿拉伯人直接的反攻威脅,麵臨那些ysl教徒的瘋狂報復。

即便背靠大漢,不至於被直接趕回高昌道去,但三十年西拓之功卻將遭受重創,想要卷土重來,則基本不可能,因為進入雍熙時代後的大漢,不可能再像世祖時期那般不惜一切地支持西征,國策大政,是很難調頭的。

因此,安西三國,尤其是三王,深刻地知道,此戰他們隻有勝的理由,而沒有敗的選擇。因為有這層意識,從戰爭一開始,安西三國聯軍便是傾巢出動,全力而擊。

這仍不是一場漢人單挑的整個ysl世界的戰爭,因為ysl世界抑或說阿拉伯人在麵對漢人的時候,從未真正形成合力過。

即便在發起第二次東征聖戰的時候,阿拉伯人已經表現得相當團結,但當安西三國的戰爭機器全力開動起來的時候,他們應對起來依舊有些吃力。

「第二次漢伊之戰」爆發於雍熙十一年秋,正式結束於十二年夏,前前後後持續一年之久,共分為三個階段,兩場會戰。

第一個階段為明城攻防戰,伊攻漢守,雙方圍繞著明城展開殊死爭奪。明城(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作為一個獨立的城市、行政區而存在,時間並不長,這是一座徹底由漢人打造,裡裡外外都浸潤著豐富漢家文化內涵的全新城市。

一座不算大,卻足夠堅實的城市,在短短四年時間內,便拔地而起,這其中有海東經略使劉文濤(趙王劉昉次子,北廷王劉文共之弟)的努力經營,也必然浸潤著大量當地原住民及l的血肉。

「血肉築城」在大漢帝國內部都屬常事,就別提徹底放開限製,肆無忌憚的中亞地區了。據傳,為了修明城,有上萬名海東及周邊的ysl教職人員及信徒,勞役而亡,還有不少人直接被填築於城基下、城牆裡,這也是ysl世界裡,最受譴責的「漢人暴政」之一。

有這層淵源,且地處交通要沖,經濟之匯聚,海東軍政之核心,自然成為了東征軍的第一個目標。

戰役於雍熙十一年九月開始,由齊亞爾國將領馬維爾作為主將,率聯軍五萬,進攻明城。當時的明城,連同馴化的仆屬軍隊在內,守卒不過七千,接近一比十的比例。

所幸,明城是海東(裡海以東)地區漢化程度最高,忠誠度也最高的城市,兵馬不多,但糧草、甲械卻很充足,甚至還有二十門火炮作為防守利器,因此,短時間內尚可支撐。

即便有諸多「有利因素」,但就兵力懸殊這一個劣勢,就足以讓明城守軍打得辛苦,在後麵越打越掙紮。

火炮的震懾能力依舊強悍,但在大食地區已經不算新鮮事務,其打擊覆蓋麵下,殺傷力也有限,在炮彈打光之後,傳統的城市攻防依舊是戰場形式的主流。

而發起進攻的聯軍,除了幾千齊亞爾國「精銳」,餘者可都是來自廣大ysl世界的聖戰者,並且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度與紀律性,這是整個聯軍統帥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就第一次東征失敗總結而得的經驗教訓。

而這群有組織、有訓練、裝備糧草不缺、作戰意誌堅定、且滿懷聖戰熱血與復仇情緒的東征軍,也用他們悍不畏死的沖擊,一度將明城逼至絕境。

不過,聖戰者有如狂潮,明城的守軍同樣堅如磐石,陸續增至四千人的北廷軍本部就不用多說了,就是那些仆從軍,也是抵死作戰,他們同樣沒有投降的可能,畢竟作為ysl的「背叛者」,是更被仇恨的異端。

同時,在侵害當地部族、教徒的事情上,這些仆屬軍隊乾得要更多,手上沾染的血甚至比漢人更多,也就是所謂的「投名狀」,也就導致倘若漢人勢敗,他們的下場會更加淒慘,也不敢不盡力。

因此,在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明城攻守之中,即便幾次危如累卵,守軍將士都以一種異常決絕的姿態,浴血奮戰,殊死拚殺,保衛城池之安全。

而在這個過程中,安西三國卻呈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除了調兵遣將、武裝兵馬、籌集輜需以及偵查刺探之外,並沒有更多的動作。

即便在明城最危急的時刻,麵對拚死殺出求援的信使,北廷王劉文共都急於發兵解明城之圍了,安西王劉旻卻依舊默不作聲,選擇觀望與等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我隻想安靜的做個魔王 帶著無敵分身闖聊齋 祖宗息怒 假麵騎士至上加速 海賊之卡彭貝基 我在卡牌世界打怪獸 我靠美貌重歸大道 不負大明不負卿 論從天才到大能 咱家輔助是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