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行業缺陷(1 / 2)

加入書籤

跟昆汀的經歷相似,寧昊在《瘋狂石頭》上映之前倆禮拜進過一次看守所,據說是因為把他把小區裡的保安給打了。

他在那裡頭信息飢渴,很享受與牢頭一起審訊新犯的時光,審得比警察還仔細;後來他和一個賊成了知音,倆人從改裝摩托一直聊到賈樟柯的《小武》。出來那天,他說裡麵沒啥壞人。

今天他找孟輕舟,並不僅僅是喝酒,這家夥已經鼓搗出了《無人區》的劇本,隻是心裡沒什麼底,想讓孟老板投資呢!

他擔心什麼,當然是過審了!

美國在分級製度建立前,經歷了幾十年的「海斯法典」時期,日本電影昭和以來經歷過很長時間的審查時期,德國在分級製度實行的同時,也同時存在審查機製。

有興趣的不妨去了解一下,美國、日本過去的電影審查時期。

不得不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但這些,和「中國式的電影審查」,完完全全是兩碼事兒。

國內小工坊式的獨立電影,多多少少借著90年代的遺風,還能產出一些水準線上的電影,雖然也越來越少。

而審查製度作用影響最大的,是商業片。

獨立電影不能上映,去國外刷個獎,找找外部的發行渠道甚至於還可能盈利。即使不能盈利,投資本來也不多,虧了也就虧了。

以賈樟柯的《小武》為例,前期拍攝加後期費用在38萬左右。

對於個人來說,這錢不少,尤其是在90年代的中國;但對於電影投資來說,這錢真的不多。

六代導演當年敢硬扛,多少有一部分這個因素。

然而對於商業電影,審查機製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要了命的。

這個關係結構是,審查、市場、觀眾;政策、積累、電影工業。

明白的說,市場是幾十年來行政高壓下塑造成現在的狀態,而我國觀眾始終是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發行是某局決定的;

而電影工業在幾十年來缺乏積累、懶政式管理的情況下,滯後於這樣的水平,也是必然。

一個本來就50分的學生,如果老師又不好好教,家長天天罵,並且學費生活費都不給他,他更大的可能? 就是每次考試步步落後? 哪怕會的題,也不會主動去做了。

我國電影就是這個學生。

對電影「求精品不求數量」的態度和大製片廠時代非硬性的市場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這也使得那一時期的電影審查製度弊端並未完全暴露。

在中國電影被「產業化」之後的這十年裡? 官方逐漸樂於向國際宣傳我國影市的蓬勃和興盛,但同時又緊握審查製度不放鬆? 「被增長」的總票房數字以及對「世界前列」、「世界幾大電影市場」的頭銜迷戀代替了原先對電影本身「精益求精」的追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至上國度 萬古朝天 我的妹妹是富二代 紅樓春 帶著房車回古代 諸天大奸商 聽說隻有我沒穿越 最強係統之萬界主宰 重啟修仙紀元 開局十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