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朱闕牙璋(五)(2 / 2)

加入書籤

巡撫大人在武安縣一呆就是數日,偏知府大人穩得住,如何通判這等的小官兒們早已是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立難安了,無不在心裡將餘知府十八輩祖宗罵了千八百遍。

「若他來了,問你,賑災可有對策?官倉有糧幾何?今秋依舊沒收成,明春子粒哪裡來?……你如何作答?」餘知府冷冷問道。

何通判被噎了個仰脖。

先前彰德府同知因父喪去職回鄉丁憂了,河南許多地方夏秋糧食絕收,災民劇增,匪盜四起,成了燙手山芋,便沒人肯來補缺。而隨著近來朝中局勢日漸混亂,更是沒人理會這塊了。

餘知府是個官場老油條了,早在一開始就麻利的將同知乾的活兒盡數甩給了通判。

何通判這幾個月管著兩大攤子事兒,早已心力交瘁,聽得知府這一長串問題,不由頭疼不已,張了張嘴,剛說了半句「已設粥棚十餘處……」

餘知府便打斷他道:「還有清丈田畝事。」

何通判是徹底說不出話來了。

清什麼清,不說彰德府多少大族,就說一個趙王府,就根本沒法清。

餘知府從鼻子裡哼了一聲,道:「那你還不趁著巡撫沒到,好好斟酌斟酌,該做的事兒,該寫的賬……啊?都做得明明白白的。急巴巴的迎上去,就不怕被他殺雞儆猴了去?彰德可是他進河南的頭一把火。」

何通判隻得唯唯應是,見知府大人端起茶盞來啜飲,曉得是送客的意思了,便訕訕起身告辭而去。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別被當柴禾填了灶膛。何通判唉聲嘆氣,往預備倉去,準備把糧米賬目再好生做一做。

米糧原就不多,如今,唉,不止賑災,那寧府小公子可是帶著一隊人馬護送那五萬兩銀子的,這人吃馬嚼,全要地方供給。

到底是有可能太廟司香甚至……更進一步的主兒,餘知府能不巴結嘛,特特從府庫調了一批糧草供給,幾處官倉都見底了。

唉,巡撫大人在山東時就搞了朱子社倉,聽說現下武安也搞起來了,想來到了安陽,也得是先來這一套,倒時候糧倉空空,總要有個說法……

何通判想著就覺得無比棘手。

他料想的原也不錯,後來沈巡撫到了府城,確實再次推起朱子社倉。

隻是,彼時,並不用他擔心糧食不夠的問題了。

因為,傳說中的「沈抄家」,在抵達府城之前,又乾了件驚天動地的抄家大事——這位竟把臨漳王府一係諸藩府皆給抄了!

藩府裡是糧米滿倉金銀滿庫,比縣中預備倉還多數倍,民間都傳足夠全縣百姓吃上二年的……

「抄了臨漳王府?!」知府餘潘幾乎要跳起來了,急急揪住來報信的人,厲聲道:「整個臨漳王府?!一個藩府都沒放過?怎麼可能!他才帶了多少人?!」

虧得是在密室裡,不然這吼聲能將整個府衙都驚動了。

餘知府眼神陰狠,幾乎一字一頓道:「朱祐椋他娘的是死的不成?」

報信人不自覺抖了抖,才低聲回道:「沈瑞調了德州衛的人來,不知有多少,怕不得一萬?高文虎那邊還有兩千多。他們一個河南兵都沒用……小的往榷場去了,那邊路都被封了。因急著來給大人報信,便沒去磁山,但磁山既沒來救,隻怕……」

「德、州、衛?!」餘知府不由咬牙切齒。

餘知府也想過沈瑞總製山東河南軍務搞不好會調山東兵來應急,畢竟這小子才來河南,河南地麵上聽不聽他的還得另說,因此一直派人盯著最近的東昌府平山衛,卻不曾想沈瑞竟會調德州衛。

德州衛道遠不說,關鍵,德州衛指揮使,是周賢吶!!

沈家不是同周家有仇嗎?!

「到底是個嗣子,養不熟的畜生。」餘知府惱得狠了,忍不住用方言罵了半晌以泄憤。

但他心裡也十分清楚調周賢來的好處。

尋常指揮使,比如平山衛的郭仁,是沒膽量在沒明旨的情況下查抄藩府的。沒有沈瑞那樣的好嶽父,誰不擔心要做替罪羊?

唯周賢,是憲廟胞姐重慶大長公主唯一嫡子,在宗室裡身份、輩分擺在那裡,動起手是不會有什麼顧忌的,朝中亦不敢說什麼。

而德州衛,兵也是真多。

隨著山東日益繁華,水陸運輸也越發重要,德州衛守著九省進京的水路旱路要沖,地位亦水漲船高。

原本德州衛分正衛和左衛,周賢去了一年之後便是兩衛皆歸他統領。

近年來衛所不斷擴軍,原有兵八千,如今已兩萬有餘,負責漕運的運軍也從一千擴到了五千。現下正是冬季,屯田農閒、運河封凍時,周賢抽調出一萬兵馬來河南,也是綽綽有餘。

一萬兵馬麼……餘知府心裡翻來覆去盤算了幾遍,才沉聲吩咐那報信人道:「別去湯陰了,你抓緊叫人,不,你親自去一趟,往周府、伊府,還有鄭府送個信兒。」

那報信人應了一聲,又問:「那趙府這邊……」

餘知府口中不屑道:「一個窩囊廢,一個小毛孩子,鬥不過沈瑞,理他作甚。」

他嘴上雖這麼說,但打發走了報信人,翌日還是稱病不出,以風寒過人為由將前來探病者都擋在門外。

再一日,臨漳王府被抄的事便在府城裡傳得沸沸揚揚。

武安出了亂匪攻城事剛傳來府城不久,正是敏感時期,這就爆出乃是輔國將軍朱祐椋私養匪寇,裹挾武安縣災民攻擊武安縣城,意圖謀反,如何會不引人注意。

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很快,朱祐椋早存反誌、幾年前便在太行山山口私設關卡,私設黑牢,私刻關防大印,在水陸碼頭設私設榷場等事也被一一爆了出來。

聽聞巡撫沈大人特特在縣衙升堂,專門聽審上告宗藩欺壓百姓的案子。

而開門頭一宗案子便是駭人聽聞,一戶段姓人家來告,稱小民段祥無故得罪朱祐椋,被拷打致死,朱祐椋竟喪心病狂的令家奴將其頭項砍下,麵目肢體統統剁爛,棄屍城外。段家人欲收屍掩埋,又被百般刁難訛詐,幾乎傾家盪產。

這案子迅速被審結,段家人句句屬實,人證物證俱有,行凶惡奴也認罪畫押。

朱祐椋因是宗室,且身上罪還多著,需押解回京由皇上親判。

那幾個行凶惡奴則被當堂判了斬立決,一刻沒耽誤就拉出去當街斬首示眾。

當地百姓苦宗藩久已,無不叫好稱快,越發敢於揭發諸藩府惡行了。

此後案子源源不絕,百姓被侵奪田產、財物乃至破家滅門的比比皆是,凶殘的又何止朱祐椋一個,臨漳郡王一係的鎮國、輔國、奉國將軍那是個頂個的心黑手狠。

不然那藩府倉內堆積如山的金銀糧米何來?!自不是祿米,皆是民脂民膏!

臨漳王府,抄得半點兒不冤。

當然,趙王府不會這樣認為。

當趙王府得到消息火急火燎找知府餘潘時,發現餘潘「病得起不了床」了。

王府長史直接帶上王府良醫和司藥太監來「探病」,不料餘知府早有準備,王府良醫診脈也表示確實是風寒入體高燒不退,司藥太監看過藥方子甚至藥渣子也表示都對症。

長史氣得鼻子都歪了,卻也無法,隻能恨恨而去。

在管了許久同知事之後,何通判這又要接手知府大人那更大一攤府衙公務了,也是氣得在家裡跳腳罵餘知府奸猾,同時也不免提心吊膽,生怕趙王府找上他。

不知道是不是他官職低微難商大事,趙王府並沒有招他過府一敘,倒是見天送折子來,指明要八百裡加急趕緊送進京中呈到禦前。

據何通判眼線回報,趙王府前前後後也得有十來波快馬出了安陽,不知道往哪裡送信呢。

何通判雖捏著鼻子聽趙王府差遣,卻在心下冷冷想,沈巡撫那邊案子怕是碼得有一人高了,趙王府再怎麼撲騰,也難翻身。

他也沒太多閒心替趙王府擔憂,因為沈大人那邊既審的是宗藩侵奪百姓,就少不得牽連出那些助紂為虐的地方官吏來。

宗藩為禍至現下這般情形,牽扯其中的也不會是一個兩個官吏。巡撫大人動了真格的,隻怕彰德府官場要變天,還有流言說沈抄家怕是要順手清一清劉瑾餘黨的。

府城這邊人心惶惶,便是和劉瑾、焦芳扯不上關係的,與宗藩同城,又哪有沒打過交道的,總有些不清不楚的地方,細究起來,誰也不乾淨。

遂府城這兩日,真有些風雨飄搖的意思。

殺神「沈抄家」在來的路上,衰神趙王府日日裡幾波快馬出城折騰著,而另一尊大神——刮地皮大神,河南鎮守太監廖鏜,竟也趕在這時候擺足了排場氣勢洶洶來了府城。

府城上下都是叫苦不迭,既怕廖太監如先前一般再刮地三尺,又怕這位是趙王府那一波波「請神符」請來的大神兒,要扛上沈巡撫。

有道是神仙打架小鬼兒遭殃,這兩位要是鬥起法來,哪位稍微歪歪手,地方上就得倒大黴。

一乾官吏心驚肉跳的開始為自家謀劃後路,而「病重」的餘知府倒是漸漸「病愈」起來,能下床走動了。

那廖太監到了安陽城,並沒有先去拜見趙王,倒是先來府衙看了一眼餘知府。

他可沒帶什麼大夫,也不大在意知府身體狀況到底如何,甚至病房都沒進,就象征性的在前堂略站了站,淡淡撂下一句,「無妨,回頭抬著去趙王府便是。」

然後便大搖大擺住進了城中首富家騰出來的別院裡,毫不遮掩的收了包括餘府在內的一大波孝敬。

他還真說話算話,兩日後,果真叫人抬著滑竿來抬餘知府往趙王府去。

餘知府其實已經「病愈」到能下地行走了,卻也不好立刻表現得生龍活虎康健無恙,隻得再三謝過上官體諒,「強撐病體」坐上滑竿。

而一同前往的,還有剛剛抵達府城的巡撫沈瑞,以及,德州衛指揮使周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鬼女之主 我家夥計說他是穿越者 搶個係統來減肥 我那詭異的日常 我真不想當元帥啊 我真不是魔 我真不是十方無敵 掌天氏 我是活的東京怪談 影視諸天紅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