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野蠻的征服(1 / 2)

加入書籤

伯羅奔尼撒戰爭失敗之後,雅典的輝煌黯然失色,希臘文明逐漸沒落。與此同時在意大利半島上,有著特洛伊英雄血脈的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文明的衣缽,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羅馬城邦,狼性的羅馬人從「凱爾特危機」的考驗中悟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倔強地從穀底爬起,擦乾淨身上的血跡,隨後以波瀾壯闊的戰爭開始了野蠻的征服與偉大的崛起。

一、母狼傳奇

羅馬的起源要從一隻母狼說起。在意大利著名的卡比托利尼博物館中,有一尊名叫《母狼》的青銅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隻身體健碩的母狼,雙目圓睜、利齒微露、兩耳豎立、四爪扣地,冷靜而機警地直視遠方,腹下的兩個男嬰正貪婪地吮吸著母狼的乳汁。這尊《母狼》所講述的既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英雄的後續故事,也是關於羅馬起源的傳說。

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記載,特洛伊城被希臘攻破之後,隻有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帶領部分特洛伊人逃到了意大利半島,埃涅阿斯是愛與美女神維納斯與凡間男子所生的孩子,經過漫長的漂泊,他們在台伯河出海口定居,歷經數百年的努力,最終建立了阿爾巴隆迦王國,也就是羅馬的前身。

400年後,國王的弟弟阿穆留斯發動政變,篡奪了哥哥的王位,並脅迫國王唯一的女兒西爾維亞做了女祭司,且終身不許婚配。但人算不如天算,戰神馬爾斯偏偏愛上了西爾維亞,並使西爾維亞未婚先孕,生下了一對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雷莫斯。陰謀者阿穆留斯處死了西爾維亞,並將這對嗷嗷待哺的嬰兒放入籃筐裡扔進台伯河中,任其自生自滅。

出人意料的是,籃筐非但沒有沉沒反倒漂到了岸邊,引起了一隻母狼的關注,嬰兒的求生欲望激發起獸性的母愛,母狼用自己的奶水餵養了這兩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後來被牧羊人發現並抱回家中撫養。

嬰兒長大成人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帶領牧羊人和農民殺死了陰謀者阿穆留斯,奪回了外祖父建立的國家。他們決定在台伯河下遊另建一座城市定居,但在誰當國王的問題上,兄弟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哥哥羅慕路斯殺死了弟弟雷莫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新城,羅馬城就此誕生。

這顯然是個可信度不高、卻極富詩意的神話傳說,然而神話傳說也並非完全違背歷史的胡編亂造。日本作家鹽野七生認為:神話傳說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可信度有多高,而在於有多少人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後依然深信不疑。《母狼》既然被世世代代的羅馬人奉為羅馬的象征和標誌,至少說明兩個事實:第一,最早的羅馬人是牧羊人和農民組成的群體;第二,狼性是羅馬人重要的性格特征。

公元前753年,羅慕路斯開啟了羅馬的「王政時代」,他帶領追隨他的牧羊人和農民,在台伯河下遊東岸以七個山丘為基地建立了羅馬城邦,為了讓這個城邦國家長治久安,他把國家治理分為三個部分:國王、元老院、市民大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權分立」,也是當時最自然、最樸素、最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

二、「元老院和人民的國家」

「王政時代」一直延續了244年,直到王政時代的掘墓人——「傲慢者」塔克文出現為止。

塔克文是羅馬王政時代的第七位君主,他采取卑鄙的手段成為國王以後,實行獨裁統治,把元老院、公民大會扔到一邊。最終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公元前509年,羅馬人驅逐了暴君國王塔克文,終結了「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拉丁語中「共和國」一詞的意思是「元老院和人民的國家」。

為什麼要創造性地建立共和國呢?據歷史記載,建立共和之前的羅馬曾派人專程考察了雅典的政治體製,他們看到雅典的民主政治完全依賴於伯裡克利一個人的力量和道德,缺少檢驗機製,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萬一遇到邪惡的獨裁者執政,甚至有可能給國家帶來災難。「傲慢者」塔克文讓羅馬人記憶猶新,羅馬人對於王權和獨裁深惡痛絕,因此他們否決了希臘的民主,最早嘗試建立憲政。

公元前367年,羅馬人頒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李錫尼法》,自創性地建立了既非獨裁又非民主、而由少數人領導的寡頭政體。《李錫尼法》規定:包括執政官在內所有的政府要職一律向平民出身的人開放,從而消除了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極大地緩解了內部派係鬥爭,使困擾羅馬人長達200年的難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李錫尼法》之後的又一部法律規定,凡是擔任過重要公職的人,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權取得元老院議席。從此,出身不再是元老院議員的門檻,經驗、才能和功績成為進入元老院的標準。

通過這項改革,羅馬的政治機構向所有公民開放,元老院成為人才精英的聚集地,任人唯賢成為時代風尚,人才資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正如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所說:在健全的元老院開始發揮作用以後,羅馬徹底擺脫了迷惘,勇敢地走上了繁榮之路。

羅馬憲政製度的核心是權力平衡,主要體現為三大要素:以執政官為核心的行政長官製度,以政界精英為基礎的元老院製度,以全體公民為主體的公民大會製度。這三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權力之間的相互平衡和製約。

執政官負責召集市民大會,是內政的最高領導人,同時也是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元老院是整個共和體製的核心,負責向國王提出忠告和建議,是內政、軍事、外交政策的議決者;公民大會負責立法、修訂立法、選舉產生執政官,執政官任期一年。這種互相製約的體製既能避免獨裁行為的發生,又能確保在合適的時間、將合適的人推上合適的崗位。

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認為,古代歐洲不外乎三種政治體係:君主政體、貴族政體、民主政體。這三種政體結合起來,才是最接近理想的政體。

羅馬人就像試錯的孩子一樣,一直在成長和探索中嘗試著體製的改變。曾經把一人執政官改為二人,又廢除二人執政官為六人軍事指揮官,後來又改回二人執政官。需要為民請命時,增加了護民官;需要果斷決策、統一指揮時,又增加了獨裁官。羅馬人在錯誤中不斷糾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經歷了長達五個世紀的實踐檢驗,直到「凱爾特沖擊」之後,這個體製才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確立。

三、凱爾特沖擊

羅馬共和初期,台伯河一帶散居著大量的伊特魯裡亞人,他們建立的城邦國家比羅馬起步更早、更為強大,其中尤以「維愛」為最。為爭奪台伯河沿岸的土地和鹽場,唯愛人與羅馬人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和沖突,羅馬人不堪其擾,發動了三次維愛戰爭,直到公元前396年攻破維愛城,解除心頭之患。

解除了北方的威脅,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北部屏障。

征服維愛的羅馬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圍繞要不要把維愛建成「第二首都」的問題,平民派與貴族派產生了嚴重分裂,在激烈的內訌中,羅馬防衛司令官卡米路斯被迫出逃,災難接踵而至,「凱爾特沖擊」讓羅馬遭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滅頂之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入眼驚鴻 田園巧婦伴拙夫 醒來後在RPG遊戲裡大殺四方 世界領主 一覺醒來,我墜入了無限永恆?! 開局最強仙體:鎮壓三千仙界 我弟這麼傻,怎麼可能會殺人 穿越後被迫嫁給了混混 影視世界裡的日常 穿書惡毒女二自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