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荀攸之誌(1 / 2)

加入書籤

寫得一時收不住手,六千多字,頂兩節內容了,所以更得晚了。

第一更

——

今日天氣頗暖,陽光明媚。竹林在二十裡外,荀貞、文聘諸人騎馬,荀攸乘車,一行人在那兩個佐史小吏的帶領下,經官道、轉鄉路,過了四五個裡聚,來到林外。

他們又是騎馬、又是乘車,兼有鄉吏前導,聲勢不小,這種情景在鄉下是很少見到的。早有認得荀貞的鄉民腿快,跑去竹林附近的兩個裡中,告之了當地的裡長、裡父老。所以,當他們到時,竹林外已有十幾個人躬月要相迎。荀貞升任鄉有秩後,還沒有怎麼下到諸裡,不認得這些人,前邊帶路的小吏來到他的馬下,低聲介紹,說:這是某裡裡長、那是某裡裡父老。

荀貞忙從馬上跳下,急走幾步,在這些人麵前站定,作揖說道:「在下因聞此地竹林清幽,故一時興起,與親友前來遊玩。不意驚動諸位父老、鄉賢,勞累迎接,罪莫大焉!」

那十幾人亂糟糟還禮不迭,都道:「鄉父母來吾處遊玩,是吾等榮幸,未能遠迎,尚請恕罪。」

荀攸從車上下來,走到荀貞身邊站下,抬眼觀瞧,見這竹林占地十數畝,雖是深冬,葉多落了,但竹竿勁直,色多青綠,枝乾相接,疏密有致,冬陽下,望之如一片青色的湖泊,時有風過,波浪起伏。一條清澈的小溪從遠處蜿蜒而來,在林外曲折流過。

林、溪相映,實佳妙野景。

他說道:「『瞻彼淇奧,綠竹青青』。貞之,這片野景還真是不錯。」

荀貞給那些鄉人們介紹:「這是我的族侄,荀公達。」

荀攸的名頭可比荀貞大多了。荀氏乃潁陰望族,是本地的驕傲,老一輩如荀氏八龍,少一輩如荀彧、荀攸,鄉人們但凡在鄉庠、裡序中讀過些書、認識點字的大多都聽先生們提起過他們的名字,聞言之下,驚喜不已,又都是亂糟糟一片行禮。

荀攸秉承荀氏的家教,不以家世傲人,亦斂袖還禮。

荀貞注意到了鄉民們驚訝、仰慕的表情,心道:「我乃本鄉有秩,適才他們對我行禮時,畏多過敬。公達今為白身,卻因名聲在外,他們行禮時,卻就全然是一片敬意。」

他想到此處,心中一動,看了荀攸一眼,又想道:「為政地方,勸學也是一樁政績。昔日我在繁陽亭時,秦乾便曾督促我,要我多勸鄉人子弟入學。這一開春,便又到了子弟、幼童入學之時,到時倒是可以把公達請來,在鄉庠中坐鎮。雖然黔首多貧,不可能因公達之名便全部將子弟送來就學,但少說也能引領一下風尚,最重要的:傳出去也是個美名,不致讓外人說我隻重殺戮。」——「隻重殺戮」四字,他指的卻是「準備族誅第三氏」一事。

來的這十幾個鄉民,有裡長、裡父老,也有他們家的子侄,既聽荀貞說是來竹林遊玩的,當然就不需要那兩個隨行來的佐史再去鋪排安置,自有伶俐的飛快地跑回家中,取來了榻、案、果蔬、酒水,在竹林中選了個開闊的地方,一一安置擺放。有一個家中較為富有的還指揮奴婢扛來了一個屏風、一個帳幕,紮下帳幕,放下屏風,以遮蔽冷風。

人多力量大,很快這一切就都安置好了。

荀貞的本意是帶著荀攸、文聘來遊玩,他們都是自家人,也能玩兒得盡興,突然多了這麼好些個鄉人,不免覺得拘束。他初來上任,正重名聲之時,卻也不能直言將他們趕走。如此一來,說話就有些寡淡無味,有一搭、沒一搭的。

鄉人們中有機靈的看出了他的心意,說道:「今天是荀君攜親友遊玩,吾等外人、粗人就不多打擾了,以免敗壞君之遊興。」拉了別的人,告辭離去。

瞧著他們離開,好一會兒沒怎麼說話的文聘笑了起來,說道:「這些鄉人倒是還挺識趣。」

荀攸適才一直都是正襟危坐,這會兒也放鬆了下來,按了按榻上的席子,笑道:「貞之,你才來鄉裡幾天?名望居然都這麼高了?聽說你來遊玩,兩個裡的裡長、裡父老都親自過來迎接。……,這坐塌上並且給咱們鋪了整整三重席,暖和、暖和。……。」點了點荀貞,又調笑說道,「你這鄉有秩,如今也是一方土霸王了啊。」

荀貞笑道:「百石少吏,敢與項王相比?『霸王』二字,太也沉重。公達,這三重席多半是看你的麵子。沒見剛才聽到你的名字後,鄉人們都是何等仰慕神色?你荀公達足不出縣,名傳州郡,便連鄉野之人都對你崇仰有加,拜服不已,我是望塵莫及。」

「望塵莫及?……,你這是比我為趙文楚麼?貞之,你放心,若有朝一日,府君果擢用於我,我必會將你大力舉薦。」荀攸與荀貞太熟了,兩人雖在輩分上是叔侄,實如兄弟,彼此調笑,無有忌諱。

「趙文楚?」

——荀攸說的這個趙文楚,名谘,東郡燕人,乃是樂進的同郡老鄉,年少時被舉為孝廉,當今天子登基後不久,又被舉為高第,累遷敦煌太守,以病免還,後又被拜為東海相,上任的時候經過滎陽。滎陽的縣令曹暠是敦煌人,曾被趙谘在敦煌太守任上時舉為孝廉,趙谘是他的「舉主」,因在路旁迎接。趙谘施恩不望報,不想驚動他,車子很快地就過去了,曹暠追趕不上,「望塵不及」,對主簿說:「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連官兒都不做了,一路追到東海。

這件事情才發生不久,但已被士子們傳頌。一則贊頌趙谘,一則贊頌曹暠。——由此也可見當時士人重名以及門生、故吏視師長、舉主為「君」的一個風氣。東郡燕縣緊挨著陳留郡,雖位處兗州,但離潁陰不太遠,二三百裡地。荀氏諸人都聽說過此事。

風從林外來,遠望溪水粼粼,近處竹林簌簌,清寒入帳,懷中覺冷。

荀貞令正在溫酒的鄉吏把屏風往風來處搬了一搬,緊了緊衣襟,心道:「我說『望塵莫及』四字時,可真沒想到趙谘和曹暠。」見荀攸一副調笑模樣,又想道,「公達能從一個望塵莫及想到趙谘,又從而想到『若府君果擢用於我,必將你舉薦』,看來,他這次見府君很有收獲。」

隻是有一點想不通:「去年,因上祿令和海的上書,黨錮自『從祖』以下皆得解釋。從祖,即從祖祖父,祖父的親兄弟。荀氏族中今受黨錮的是荀曇、荀翌二人,他兩人雖已皆沒,但並沒有獲釋,也就是說,『八龍』一脈的文若諸人從去年起可以開始為官,但公達乃荀曇之孫,卻又怎得解錮?出仕為吏?」

荀曇是荀淑的兄子,也即荀曇的父親是荀彧的從祖,荀彧在解錮之列。但是,荀攸是荀曇的孫子,乃是直係親屬,卻依然還是被禁錮之列的,出不了仕。荀貞腦中靈機一現,想到了一種可能:「莫非……?」當下從容問道,「公達,莫非是府君將欲要舉你為孝廉了麼?」

……

兩漢士子們出仕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受上官「察舉」,一個是從下往上走吏道。

察舉在高祖時已有雛形,到文帝時被定為製度。發展至今,察舉已被分為很多科目,孝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始行於前漢武帝時,當時因董仲舒的建議,元光元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詔,令郡國各舉孝廉一人。由此,正式開始了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次的製度。

所謂孝廉,即舉孝、察廉。兩者可合並為一,也可分開舉薦。有時還有恩詔特科,比如本朝的安帝、桓帝就都曾下過令郡國舉薦「至孝」的特科。

孝廉的員額,最初是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到本朝和帝永元四年、五年間,也即八十多年前,和帝接納了司徒丁鴻與司空劉方的建議,改為按人口比例察舉,詔令郡國人口二十萬舉孝廉一人,每二十萬人舉薦一個孝廉,以後遂成定製。再後來,為了優撫邊遠的郡縣,又在永元十三年下詔,允許幽、並、涼三州的緣邊郡,凡人口十萬以上者,也可以歲舉孝廉一人,以廣邊吏、邊民的仕進之路。

具體到舉孝廉後的任用上,前漢時,隻要被察舉為孝廉即可出仕為吏,不需要考試。

不需要考試,一被舉薦就能為官,這官吏的職位得來也太過輕鬆,自然就有無數人擠破頭想要得到舉薦。如果碰見清廉正直的官員還好,若碰見有私情私欲的官員,「舉薦」就成了一個謀財、得利的手段,而又除了少數君子外,人孰能無私?漸漸的,這孝廉的察舉製度就流弊叢生了。

或受「權門請托」,或者世家大族之間彼此舉薦,又或者「舉主」為圖施恩,便「率取年少能報恩者」,隻選年少、將來能報恩的,年老的不管賢不賢一概不選。

因此到了本朝章帝年間,為了杜絕流弊,為了能招到真才實學之人,朝廷就下詔,加了考校這一項。然而,這種種不好的風氣並沒有因此就被遏製,反而越發嚴重,再至順帝年間,應左雄的諫言,就乾脆明確地加上了考試環節:「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

——家法,即儒學某一經師的一家之學,比之律學,就好比陽翟郭氏家傳之《小杜律》。本鄉的鄉父老宣博曾在郭家學律,他學的即郭氏家法。文聘在荀衢家學經,荀氏乃戰國荀卿之後,代代皆有大儒,也可以說他學的就是荀氏家法。

左雄對孝廉察舉製度的改革總共有兩項,不但增加了考試環節,並且還規定了年齡:「限年四十以上」。若「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如果確實才行過人,也可不受年齡限製。因為這兩項改革,也因為當時嚴格的執行,察選製度倒也的確因此清平了一段時間,「多得其人」。不過,這天下的吏治已經敗壞,清平了沒多久,察舉的各種流弊便又卷土重來。對察舉的黑暗,從流行當下的一首民謠中就可窺知一二:「舉秀才,不知書;察孝亷,父別居。」

——秀才,即茂材,也是察舉的一個科目,分量比孝廉重。孝廉每年可以數百人,茂材每年最多也隻有二十來人。孝廉可由郡國舉薦,而茂材隻能由朝廷三公、光祿勛、監察禦史、司隸、州牧舉薦,最低也得是州牧,並且一州每年隻有一個名額。員額既少,任用自然也重,凡被舉為茂材者,大多直接就被任為千石縣令,宰百裡之地。個別的,甚至還會被直接任為兩千石的郡守。而孝廉的任用,大多先為「尚書郎」,然後再選為縣令、縣丞、縣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重生七零做大佬的富貴花 大清種田十福晉 我能化身萬千係統 開發原始星球 撿屬性武道 秦時明月之大佬的日常 火影世界的幻術大宗師 漫威歸來 美食百味屋 我的武功無限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