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扶弱滅強」的運用——扶陳唐計!齊國再次陷入動亂之中(1 / 2)

加入書籤

扶弱滅強這個詞匯是羅林在一篇有關匈奴的報告裡看見的,然後才知道了有關這方麵的知識。

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打匈奴,有三大難題。

找不到,打不贏,追不上。

在匈奴的主場裡,漢軍找不到匈奴,反而可能被匈奴埋伏。

然後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卻打不贏,還是因為匈奴是主場作戰,而且因為生活環境的問題,驍勇善戰。

最後是追不上,哪怕是好不容易打贏了,因為匈奴的騎兵太快了,那時候的漢朝沒有太多的好馬,打贏了匈奴,也追不上匈奴的逃兵,到時候匈奴又卷土重來。

這三個問題非常困難。

但最後都被聰明的中原人一一解決了。

中原王朝漸漸壓製匈奴。

但其實,還有第四個難題。

那就是匈奴總是死灰復燃,越是惡劣的環境,就越是能夠催生出強大的騎兵和可汗。

經典養蠱。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始皇這樣的人傑出現可以說是歷史的一種趨勢。

而針對這個第四大難題,隋文帝給出了答案。

隋文帝對於此種情況,采用了長孫晟的建議:「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

利用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使他們互相攻擊。

最終,強大的突厥崩潰。

四分五裂。

最重要的是,當時這些突厥還以為隋文帝是在幫他們。

因為內部分裂嘛,隋文帝送了很多物資過去,讓弱小的部落迅速變強,這才導致分裂。

於是,突厥最後越打越弱,漸漸的無法戰勝強大的隋朝,齊齊臣服,並且稱呼隋文帝楊堅為「聖人可汗」。

要知道,在使用這個製度之前,突厥的軍力強於隋朝!

隋文帝就靠這個製度收服了突厥,開始了將突厥同化為中原人的過程,給出了突厥總是死灰復燃,入侵中原,這個第四大難題的答案——讓他們從文化上接受中原文化,在經濟上依賴中原王朝,在軍事上不斷的產生分裂。

而這一番操作,也正是合縱連橫理論、經濟依賴性理論的共同產物。

堪稱古人智慧的結晶。

而在唐朝,這一製度也被承襲了下來。

但可惜的是,執行得不是很好。

李二在軍事上沒有做到讓外夷分裂,他主張以德服人,送公主和親,繼而讓中原穩定。其實這也就算了……為什麼要送技術呢?

這也是一直以來被人們詬病的一點。

還有王玄策所謂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唐朝是沒有收益的,甚至可以說極大的損害唐朝。

中天竺被滅了,然後地,人口,錢財呢?到了唐朝手裡了嗎?沒有。

其餘外夷國家瓜分了中天竺,其中,就有吐蕃,為後來李治時期的外患埋下禍根。

不得不承認,這操作已經完全和扶弱滅強的理念背道而馳。

在古代,如果中原王朝吃不下這個領土,因為太過遙遠,無法掌控,各種原因。那麼就別吃。

強大的漢朝是滅不了周遭小國嗎?可為什麼留著?不就是因為滅了沒有收益。

不但不滅掉,還得要扶弱滅強,讓外夷相互製衡。

但是李世民卻是反過來,送技術也就算了,還滅弱扶強。

抄作業都不會抄了屬於是。

這也是為什麼李治要麵對一個強大無比的吐蕃,明明李世民時期,唐朝是壓著吐蕃的,但是到了李治這裡,李治這裡卻要麵對中亞強國級的吐蕃。

唐朝版圖在李治手上最大,如若當時李世民沒有那麼選擇……而是完全照抄隋文帝的聖人可汗製度,去分裂外夷,別搞什麼鬼和親,也許李治的武功要更強,唐朝的巔峰版圖會更大。

李治時期唐朝武威最強,都沒能動得了那時候的吐蕃。

當時偌大的唐朝,滅了突厥,又滅了高句麗,武威赫赫。

然後吐蕃反手就策反了唐朝的幾個小藩國,宣布脫離唐朝,然後唐朝過來打,但就是打不下吐蕃,雙方你來我往,瘋狂大戰。

可見當時吐蕃國力之強。

要不是李治厲害,文治武功蓋壓天下,可能當時吐蕃就不隻是拒絕當藩國,而是要侵略中原了……

歷史證明:麵對外夷,要麼同化,要麼就滅掉。

哪怕隻想安定,都不要把技術送給外夷。

這些咬人的狗是不會叫的,等到他們強大之時,就會反過來咬人,而不會有半點感恩之心。

吐蕃是這樣,小日子過得不錯的人也是這樣。

當時的確是和平了,但留給後人的卻是一場戰死無數人的戰爭。

李治時期承擔了後果。

百年前也承擔了後果。

這些外夷,要麼死乾淨,要麼就征服後並入國家同化掉。

沒有其餘正確答案。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鬥羅之朱雀誌 重生後我在三界公然開掛 末土之旅 元宇宙:開局建立神級文明 魔君你的魂掉了 精神病院中走出的我覺醒了 祖星覺醒,我代表人類對抗萬族 從火影開始的暗獄樂園 我的室友不對勁 文字成精,會中文漢字的我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