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了解鳥嗎?(1 / 2)

加入書籤

1、鳥類的概述

鳥的意思有很兩種,一種就是指鳥類動物。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

鳥的主要特征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髒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月匈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遊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月匈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它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它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月匈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新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當人類或其它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新西蘭的恐鳥。

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勇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現在已知最早的鳥是始祖鳥,1861年在德國南部發現了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始祖鳥既有鳥類的特征又與爬行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它是鳥類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鳥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翅膀,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雙腳,除極少數種類外都能飛翔。鳥的嘴叫喙,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鳥是恆溫動物,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月匈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征。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現在世界上已知的鳥類9000餘種,中國有1186種。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麵,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非洲鴕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隻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鴕鳥雙翅已退化,月匈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很短,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大多數的鳥都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2、鳥類的起源

總結100多年來有關鳥類起源的爭論,可分為兩大派係:一是恐龍起源說,這是目前以研究恐龍的專家為首的比較熱門的一派;另一派則是綜合為非恐龍起源的一派:他們的觀點曾長期占主導地位,近年由於中國多種帶「毛」恐龍的出現,逐漸趨於被動地位,但他們多是生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生物學基礎好思路寬闊,考慮全麵,能從生物發展的本質和生物遺傳學相結合,從生物進化學的觀點出發,從化石記錄和發生學、胚胎學的成果綜合分析,往往可以提出持恐龍起源觀點的人難以解釋的事實。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赫胥黎是英國著名的一個生物學家,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同時他也是首先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的一位學者。

到了1927年,丹麥古生物學家海爾曼在他1927年發表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鳥類的起源》書中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所以鳥類可能不會從恐龍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龍有一種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槽齒類。所謂槽齒類,就是說比恐龍更加原始的一種化石類群,這個類群被認為是產生了恐龍、鳥類、鱷魚等現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動物大的類群,它出現的時代可能會更早一點,比侏羅紀、白堊紀還要早的三疊紀出現。這種學說從提出來以後,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個世紀。

從1973年到1985年,恐龍起源說再次復興。學者在研究脊椎動物化石的時候,發現有一塊被鑒定成翼龍的化石具有羽毛,進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鳥化石。正中這種偶然的發現,是學者將鳥類和恐龍的關係連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現在,恐龍起源學說不斷盛行,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了這樣的一種假說。

來自於我國的帶毛的恐龍,如中華龍鳥是第一個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龍化石。該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很大的轟動,被認為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最重要最新的證據。甚至有學者提出恐龍沒有絕滅,我們所見到的現生的鳥類都是恐龍,生活在南美的蜂鳥當然就自然而然成為最小的恐龍。

進入本世紀90年代,中國鳥、華夏鳥、朝陽鳥、鄂托克鳥、波羅赤鳥、尖嘴鳥和大嘴鳥等等早白堊世鳥類化石的相繼發現,標誌著我國中生代鳥類研究步入了一個新紀元,以上鳥類均出自河湖相陸相沉積地層,除鄂托克鳥產於內蒙外,其餘均產於遼寧朝陽縣的九佛堂組,已發現的化石總數遠遠超過世界其它國家同期鳥類化石之總和。

我國鳥類化石研究起步雖晚,但進展比較快,如70年代以來,除對北京猿人產地、遼寧金牛山猿人產地、四川巫山猿人產地等更新世鳥類群進行了係統研究外,還發現了山東山旺、江蘇泗洪和雲南錄豐3個中新世鳥類群,接著又先後報道了河南、湖北、新疆等地區的始新世鳥類,特別是安徽潛山、陝西洛南古新世鳥類的研究引起了世界的關注。1984年首次報道發現於甘肅玉門早白堊世陸相沉積的甘肅鳥,結束了我國中生代鳥類空白局麵,打開了中國中生代鳥類研究的先河。甘肅鳥的公布引起了世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標本雖不全,但當時為始祖鳥之後最早的保存最好的鳥類化石,而且又是首次在陸相沉積地層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它形態的特殊性質一直是鳥類學家探討的課題。

9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發現的早白堊世鳥類化石,才真正填補了早白堊世鳥類研究的空白。不但發現許多保存完整的鳥類化石如華夏鳥、龍城鳥、尖嘴鳥和大嘴鳥等等,而且揭示了反鳥類是白堊紀時期的重要早期鳥類群。它們不但分布廣而且數量多,尤其早白堊世非常繁盛、晚白堊世逐漸衰落,中生代結束,它們與恐龍一樣完全滅絕了。我國早白堊世鳥類化石包括前麵所提華夏鳥等大多數屬反鳥類,數量和種類之多是任何地區都無法相比的,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我們對反鳥類起源和演化的認識,最近,我們從孔子鳥類相同層位中發現了最原始的反鳥化石,前已提到訂名為始反鳥,從而表明,反鳥類可能起源於東亞,逐漸向外擴散,白堊世晚期輻射到南美。迄今為止,我國是發現今鳥亞綱化石最多和時代最早的國家。除甘肅鳥外,發現於和華夏鳥等同一產地的朝陽鳥,作為早白堊世最完整的今鳥亞綱的代表,在形態上與現生鳥類已很接近,而且與同期的華夏鳥等反鳥類構造形成鮮明對比,朝陽鳥還是惟一已知具有肋骨橫突的早白堊世鳥類。這表明朝陽鳥已有比較堅固的月匈廓,顯然能夠進行持續有力的飛行,晚侏羅世的鳥類和早白堊世的反鳥類都不具備這一特征,但是,朝陽鳥的月要帶骨比較原始,特別是恥骨遠端的腳狀突起等鳥類祖先具有的原始特征,這說明進步與原始形態特征的鑲嵌分布,在早期鳥類進化過程是普遍存在的。

今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一直是國際科學界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據介紹,鳥類起源於侏羅紀,到了白堊紀,演化出了兩大支係。其中,在當時種類和數量都占有優勢的一支,到白堊紀末期卻完全絕滅了,科學家稱這一支為「反鳥類」。另外是包括所有現代鳥類的共同祖先在內的一支,被稱為「今鳥類」。今鳥類出現於14億年到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它與肩部骨骼結構相反的反鳥類是鳥類進化中兩大分支,都源於「始祖鳥」。「始祖鳥」化石發現在100多年前,它們既有鳥類的特征,也有爬行動物的特征,但並不會飛行,隻是從爬行類進化到鳥類的過渡類型,因此,稱之為「鳥的始祖」似乎更恰當一些。相對於反鳥類,已發現的今鳥類化石材料很少,尤其是早白堊世化石。因此,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長期無法確定。

被世人公認的最早的鳥——始祖鳥是人們認識最早的鳥類,生活在距今15億年的侏羅紀晚期,出土地點是德國索倫霍芬,由於保存有羽毛的印痕,所以就被稱為鳥類的始祖。但形態很原始,嘴裡排滿牙齒,而且還長著長長的尾巴,前肢翼部不很發達,有翼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始祖鳥,應該是還沒有成為鳥類、長有羽毛的恐龍,剛能上樹滑翔,飛行的能力還不很強。

最新發現的會爬樹的恐龍——在中國遼寧西部地區發現的、生活在距今125億年白堊紀早期的小型爬樹恐龍——趙氏小盜龍,形態像始祖鳥,嘴裡長滿牙齒,身體披著羽毛,有長長尾巴,前肢還沒有進化為翅膀,指爪發育,應該是鳥類的祖先類型。開始從地麵爬樹,但還不會飛行,隻是簡單的滑翔。說明鳥類的直係祖先是恐龍,而且鳥類的飛翔是從樹上開始。

侏羅紀的鳥類鳥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距今約14億年)。古鳥亞綱的始祖鳥是侏羅紀發現的唯一鳥類。從已發現的標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鳥具有羽毛;後足對趾型;腕掌骨和跗蹠骨愈合;骨盤結構、鎖骨、喙部、下頜關節方式以及眼等許多特征與鳥類相似。始祖鳥具槽生齒,有具尾椎的長尾;脊椎雙凹型;前翅掌指骨遊離並具爪;腦、月匈骨、肋骨及後肢等特征又與爬行類接近。所以始祖鳥被認為是爬行動物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

白堊紀的鳥類除始祖鳥外的其它鳥類全屬於新鳥亞綱,其身體結構與現在的鳥類更為接近,其中白堊紀的一些口中具槽生齒的鳥類,構成齒頜超目,包括黃昏鳥目及魚鳥目。新鳥亞綱其餘成員的口中均不具有真正的牙齒。從白堊紀開始出現,在始新世開始繁榮,共34目。近年來在白堊紀地層中又發現一些已絕滅的不具牙齒的鳥類化石,但大都比較零散。這些新頜鳥類有4個目。近雞鳥目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堊世地層,1940年被定名為近雞鳥,1971年又報道了第二個種,這一目與雞形目、雁形目關係較密切。戈壁鳥目發現於蒙古戈壁省的晚白堊世地層,1974年定名為戈壁鳥,推測可能是平月匈類的早期代表。1981年根據在南美晚白堊世地層采集的部分鳥化石,建立了反鳥屬,並認為它在進化及分類上應處於齒頜超目與古鳥亞綱之間,建立了反鳥目。1982年在蒙古又發現一個新的早白堊世鳥化石——傍鳥,並建立新的傍鳥目,指出它有可能是最早的突月匈鳥類,和鴞形目較接近。198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玉門市附近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鳥類化石。

新生代的鳥類第三紀早期的化石記錄較少,始新世和漸新世突月匈類有較大發展,平月匈鳥隻有鴕鳥目和隆鳥目開始出現,目前已發現近40個已絕滅科的化石。第四紀是鳥類極繁盛的時期。大多數現生種都來源於這個時期。平月匈類分布於南半球,但是隆鳥類和鴕鳥類的代表在始新世見於中東及歐洲。現生鴕鳥屬的化石曾發現於摩爾達維亞的中新統和廣泛發現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歐洲和非洲的上新統和更新統。現生種的化石則見於蒙古、阿拉伯和阿爾及利亞的更新統。

新頜鳥類中也有一些鳥的頜上具有骨質突起,它們是發現於始新世—上新世的骨齒鳥類,已全部絕滅。骨齒鳥亞目?的代表都具有齒狀突起,但不具槽生齒。有將近10個屬,分布於歐、亞、美洲和西非等地。

3鳥的生活習性

恆溫動物,心髒二心房、二心室,有二足、二翼,無耳廓,嘴變為喙,無牙齒。體被羽毛。(無翼目是僅有的翼完全退化的。)多數能飛翔。

現代鳥類無牙齒,尾骨退化,無膀胱,可減輕體重;骨腔內充氣,頭骨、下部脊椎和骨盆愈合,鳥體堅實而輕便,以提高飛行效率。

跗骨與脛骨和蹠骨分別愈合成跗脛骨和跗蹠骨,足跟離地,增加了起落時的彈性。大多數鳥類4趾。拇趾向後,有利於抓握樹枝。由於趾屈肌肌腱的特殊結構,在棲息時,趾不會鬆脫。鳥類的取食、梳理羽毛、築巢以及防禦活動,均由嘴來完成,因而頸部較長,有多個相連的馬鞍形頸骨,運動極為靈活。

代謝和恆溫劇烈的飛行要求旺盛的新陳代謝。高體溫(40±2℃)保證了較高的代謝率,而且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擴大了鳥類的活動範圍。在羽毛覆蓋下的靜止空氣形成一個良好的隔溫層,飛行時的快速低溫氣流有助於散熱,鳥類快速呼出的水氣也可帶走大量體熱。

鳥類的呼吸功能強,空氣經過氣囊,到毛細支氣管網中交換氣體,然後由前氣囊排出。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氣體都是單向流動(即雙重呼吸)。另外,毛細支氣管中的氣流與肺毛細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交換氧氣的效率遠遠高於哺乳動物。鳥類為完全的雙循環,但保留的是右側體動脈。鳥類的心髒容量大,心跳快,血壓高,循環迅速。

鳥類主要靠角質喙和靈活的舌部攝取食物。某些鳥(如食魚鳥類)的食道下端膨大,成為貯藏和軟化食物的嗉囊,但粉碎食物主要由發達的肌胃來完成。肌胃中常存有砂粒以助研磨。鳥類消化力強,消化迅速。由於腎管和泄殖腔的重吸水作用,鳥失水極少。海鳥眼眶上部具鹽腺,分泌高滲鹽水,從而保持體液的滲透壓穩定。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上善經 三爺寵妻甜蜜蜜 鹹魚穿書後錯拿卷王劇本 無限異世 妃常難求 覆漢 悍妻不入局 總有奇葩想殺我 亂世十四娘 穿越異世,高冷世尊寵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