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章(1 / 2)

加入書籤

37

吳三桂,原先的平西王,是三藩中如今唯一仍舊在反叛的藩王。

而要論起吳三桂被封為能夠世襲的平西王的由來,其一是在明末崇禎年間,作為當時遼東總兵的他,在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大清之間,選擇了大清。不過,與其說是選擇,倒不如說是權衡之下不得不做出的決定。

李自成接手了舅父1高迎祥犧牲後的舊部,並繼承了其「闖王」的稱號,他領著起義軍在西安以「大順」為國號,稱帝建立政權。然後李自成率領著他的順軍攻占了北京城,打進了皇宮,正式推翻了明朝持續了長達兩百幾十年的統治。

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更是被人們贊嘆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其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都十分重要,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形成完整的軍事城防體係是經歷了自洪武、成化至崇禎六朝時間的修築,這個龐大防禦工程的打造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

遼西走廊南起山海關,北至錦州,是從東北地區進入廣袤中原大地的所有道路中最為便捷的通道。

而山海關在遼西走廊南麵最狹窄的地方,扼守要道,地勢非常的險要,易守難攻,並且那裡修建的城池十分堅固,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事實上,大清的前身即後金,在遼東地域上與駐守在這裡的大明軍隊來來往往打了幾十年。但是即便是在明朝末期最為內憂外患的狀況下,山海關的防線也依舊從未被八旗軍隊突破過,這正是體現了山海關的重大意義。

作為一座環山靠海並且連通了關內和關外的關卡重地,山海關又恰好夾在滿清盛京與大明京城之間,同二者的距離間隔都差不多。對於關內的政權來說,不管是日漸頹勢的明朝,還是異軍突起新建立的大順朝,隻要能守住山海關,就可以將幾代不斷壯大的建州女真勢力擋在關外,排除其奪取天下的機會。

而一旦滿清八旗軍隊破關而入,京師乃至中原地區都將麵臨門戶大開,被長驅直入,毫無阻礙的危險境地。

吳三桂並非山海關總兵,他的官職為遼東總兵,所管轄的地區是在山海關以外。明清角逐爭鬥的主戰場便是遼西走廊,其防線由山海關、寧遠城、錦州構成,山海關為大後方底線,寧遠城為中堅緩沖,而錦州則是抗清的第一線。

但是,歷時兩年之久的鬆錦之戰2成為了明、清非常關鍵的轉折。清太宗皇太極指揮軍隊圍困錦州,明軍當時的主帥被俘虜,這場攻防戰以大明慘敗結束,傾盡國力打造出來的精銳損失慘重。

錦州淪陷。

固若金湯的關寧錦防線被大清狠狠地撕開一道大口。戰後僅剩的明朝軍隊隻能跟隨那時官職最高的吳三桂一路退到寧遠城駐紮。

關外除了寧遠和錦州以外,其實還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城池,可惜在錦州失守後,其餘城池也一一被清軍攻占了,唯有吳三桂借助寧遠城與大清各有勝負。

寧遠成為山海關以外的一座孤城。

吳三桂麾下則是大明當時僅有的精銳軍隊——關寧鐵騎,步兵騎兵相結合。其中由吳家男丁和家仆組成的夷丁突騎是這精銳中的王牌,彪悍善戰。

關寧鐵騎這支部隊的《清穿妃嬪的非典型日常》,牢記網址:1組成結構非常有邊地的特色,一貫奉行的政策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除婦孺以外,寧遠的遼民可以說是軍隊預備役,閒時從事生產生活,戰時參與守城或者補充軍隊。

持續多年的戰爭,內憂外患,導致大明的精銳軍隊十不存一,又因為沒有什麼錢來裝備和訓練後麵征召來的新兵,這戰鬥力與農民起義軍的實力差別不大,甚至因為當時的天災,很多地方的布防等同虛無,以致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向京師逼近。

麵對如此境況,崇禎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侯,急召他入關勤王,言下之意就是叫吳三桂放棄寧遠,南進回防京師。

吳三桂應詔,但關寧軍絕大多數為遼東當地人,寧遠城的城民都是軍隊將士們的親人同鄉,必須得安置好,不能說棄寧遠城就棄,不然極有可能造成軍隊嘩變。吳三桂隻能帶領著部隊掩護民眾進行長途遷徙,撤至山海關,然後立刻往京都趕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晚風 長風有歸處 不敗天驕 職業修理人 知否之第一公子 鬥羅:從鎮魂街開始稱王 重裝英雄 末世之獨寵女配 星戰歸途 漁色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