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回 崆峒洞三會舉義旗(1 / 2)

加入書籤

公韌和馮國璋結拜為兄弟後,在馬上談論軍事的時間更多了,都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公韌在馬上談論了一番軍事後,又下馬行軍,也想看一看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倒也覺得時間過得飛快,一天一天非常充實。

部隊經過7ri的急行軍,到達了天津的小站,一排排也舊也新的營房出現在麵前。這200人從徐州出來的新兵,又被淘汰了不少,到目前也就剩下了100餘人。還好,三合會的10個人由於都是事先jing心挑選,個個都是身體健康,意誌堅決,倒是十分齊整沒有落下一人。

清朝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前,有過三種軍製:最早的是「旗兵」和「綠營」,到了曾國藩組織鄉團後,所謂湘軍、淮軍,官式名稱叫做「勇營」。

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軍製。最初隻有四旗,以旗的顏sè別類,分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以後增加了四旗,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乃把原來的黃、白、紅、藍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編為左翼,鑲黃等四旗編為右翼,這就是清入關前的原始兵力,總稱「兩翼八旗」。後來由於蒙古的歸附,又縮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則稱「滿州八旗」。入關後因明軍投降和整編,復有「漢軍八旗」。這24旗總兵數共28萬人。

清統一中國後,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隊編為「禁旗」,禁旗都是在長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們負責běi jingjing衛和國防責任,等於是zhong yāng軍。其餘漢、蒙、滿等24旗約20萬人,則分別駐防於各省及重要城鎮,以為鎮伏漢族的武力,稱為「駐防八旗」。

旗營的官兵是世襲製度,生而食糧,數傳之後,**已極,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識弓弩為何物。光緒中葉,外侮ri亟,滿族有遠見的王公大臣,乃有整頓旗營之議,派遣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如蔭昌、良弼等都是。同時積極整理各省駐防旗兵,挑選jing壯編成「八旗練營」;有「洋槍兵隊」、「洋槍馬隊」、「備練馬隊」、「洋槍步隊」等編製,聘任教官為新式的訓練。可是八旗子弟嬌養已慣,滿洲人當年勇武矯健的風氣已經完全喪失,所以整頓歸整頓,旗營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藥的程度。

比「旗營」稍後組成的清軍是「綠營」,綠營和旗營同稱為「經製兵」,也就是國家的軍隊。綠營的製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漢族,因為所用的旗子顏sè是綠的,所以稱為綠營。

綠營歸兵部所轄,全國兵營可分為「在京」和「在外」兩種。「在京綠營」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轄;下分左右兩翼,各設總兵,總兵之下則為城防營,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綠營,分屬於漕運總督,專任護漕之責,其職務等於護路jing察。至於「在外綠營」則直屬各省,由總督或巡撫節製調遣,所以各省督撫的官銜有「節製軍務兼理糧餉」一項,就是指綠營。綠營統兵的軍官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百總、外委等。軍隊編製以營為單位,設管帶一人,每營500人。全國的綠營總數共約50萬人。綠營到了清末,餉給過薄,乃多虛額,檢閱時則以雇傭市井無賴充數,武官由捐納出身,軍隊缺額在半數以上,腐化已極,以致太平天**興,勢若破竹,綠營乃遭淘汰。

旗營、綠營既成廢物,曾國藩招募土著編練「勇營」,就是後來名重一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和淮軍。由於這場戰爭的表現,勇營竟取得**的地位,加以旗營形成虛設,綠營僅存形式,所以勇營就成為清廷鎮內禦外的唯一武力。勇營的裝備以弓矢刀矛為武器主力,鳥槍火統為輔助。淮軍李鴻章找英人戈登編練洋槍隊,是為中國采用新式軍械的開始。

勇營軍紀很壞,擄掠jiān殺,視為慣常,曾國荃所統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時竟至全城為廢墟,一個小兵都身懷巨萬;而清廷當時爵賞太濫,所以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後,勇營之**,至於不堪言狀。而湘、淮兩軍將領也都恃功而驕,數次對外戰爭,一敗塗地,尤其是甲午戰爭,淮軍衛汝貴全軍覆沒,舊軍之劣點,完全暴露,於是清廷才下決心汰除舊軍編練新軍。

甲午戰爭,在聞清軍敗訊後,袁世凱連續致電盛宣懷,指出舊式軍隊遠遠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要求,建議亟練新軍,改革軍製、cāo法、裝備。他說:清「各軍皆不知槍炮」,天津運來的快炮沒有鞍套、馬匹及炮油,所配炮彈不足10分鍾之用,放炮時「門澀」,「一敗即棄」;士兵用槍「不瞄準星」,隻知托平亂打,難以命中,「何能禦敵」?!又分析雙方優劣,「寇練兵純用西法,能習西式武器,用又內外協同,賞罰明,號令嚴,事權一,不惜費。我皆反之,且各軍敢戰者共計不過六七千人,分守各路,實嫌太單,恐愈戰愈糟,愈難結束」。向盛宣懷建議:如籌得有款,宜速請名教習,募學徒千人,教兵官認真講究西法,另改軍製。為將來計,此軍情絕非老軍務所能得手,槍炮全不知用,何能哉?他最後還毛遂自薦:如練新軍,「弟願任監督,必有以報」。

袁世凱不僅通過盛宣懷、胡燏棻等人將他編練新軍的觀點轉呈、上達軍事統帥,而且多方活動,直接向上呼籲編練新軍。他多次致電欽差大臣劉坤一,提出整頓軍隊的建議。

甲午戰爭中陸軍的慘敗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使清朝上下痛切領略了外國堅船利炮、新式軍隊的厲害,看清了中國舊有軍隊的**無能,感悟到必須迅速改革舊軍隊,編練新軍隊的重要。光緒20年(1894年),清廷開始著手籌建新式陸軍,選派青年出洋學習軍事;設立武備學堂;派長蘆鹽運使、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定武軍10營,署兩江總督張之洞編練自強軍13營。其中定武軍部分采用西法;自強軍聘用德國教官,悉仿德製,全部新式裝備。

光緒20年7月,光緒帝召見袁世凱。袁世凱抓住機會,慷慨奏聞舊有軍隊的弊病及練兵、製械諸法,力陳非改弦更張無法抵禦外患,受到光緒帝稱許,將他派到負責整頓舊軍、改練新軍的重要機構督辦軍務處差委。袁世凱第一個目標達到了。

然而,袁世凱在督辦軍務處擔任的是可有可無的閒差,難以施展他的抱負及多年歷練而來的治軍之才。袁世凱諳熟清朝官場積習,他動員叔祖袁甲三、堂叔袁保恆、袁保齡、養父袁保慶在京時的幾乎全部舊關係,四處活動,八方鑽營,請客送禮,重金賄賂,拜師請托,義結金蘭……打通進入上層集團的門徑。後黨核心人物、帝黨核心人物、西太後慈禧的心腹、光緒帝的師傅、滿族親貴、清流黨首領,諸如兵部尚書榮祿、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翁同龢及軍機大臣李鴻藻等,竟全部被袁世凱搞掂。李鴻藻「激賞」袁世凱,認為他「家世將才,嫻熟兵略」,如令他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務營之弊」,而「亟言於朝」。翁同龢稱袁世凱「不滑,可任也」。榮祿具體指示袁世凱,「於暇時擬練洋cāo各種辦法」呈上,然後保舉他的軍事才乾。後來著名的「東南三督」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也都上書為袁世凱說好話。上述這些人黨派森嚴,相互之間矛盾極深,但卻眾**贊,一致舉薦袁世凱這位小小的前駐朝商務委員。這其中固然有袁世凱逢迎拍馬、攀援權貴的因素起作用,但是他如果本身沒有兩手,那也是不成的!

根據榮祿的授意,袁世凱立即擬訂了全套編練新軍的計劃書,包括擬建新式陸軍的營製、餉章、聘請外**官的合同,上呈督辦軍務處,並強調指出: 甲午戰爭,清軍屢戰屢敗,「雖由調度之無方,實亦軍製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因「誠如憲台原奏,不得不為易轍之圖,作補牢之計也」。

光緒21年(1895年)年末,督辦軍務處奕劻、李鴻藻、長麟、翁同龢等議定三事:一、原駐小站編練定武軍10營的胡燏棻改任津蘆鐵路督辦;二、由袁世凱接任訓練新軍;三、命蔭昌挑選八旗兵丁入武備學堂。隨之,各親王、軍機大臣正式向朝廷奏請變通軍製,在天津創建新式陸軍,派員督練。其奏如下:

中國自粵、撚(指太平軍和撚軍)削平以後,相沿舊法,習氣漸深,百弊叢生,多難得力。現yu講求自強之道,固必首重練兵;而yu期兵力之強,尤必革新舊製。

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因令詳擬改練洋隊辦法,旋據擬呈聘請洋員合同及新建陸軍營製、餉章,臣等復加詳核,甚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現在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以為根本;並加募步隊二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數,即照該道所擬營製、餉章編伍辦理。

清廷批準此奏,即命袁世凱赴天津接管胡燏棻定武軍10營,以為改練新軍的基礎,並叮囑袁世凱:該道當思籌餉甚難,變法匪易,其嚴加訓練,事事核實。倘仍蹈勇營習氣,唯該道是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貴女謀:將軍請上轎 豪門帝寵:吻你上癮 追光 蜜語紀 冤種竟是我自己(快穿) 師徒文女主認錯師尊後 612星球 紅樓生存指南 網遊之魔域修羅 百戰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