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小姐遭辱幫會救難(1 / 2)

加入書籤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追求資產階級的政治目標中度過的。縱觀其政治生涯,可以很驚奇的看到,他的政治思想幾經變化。通過梁啟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主張的嬗變,來剖析他波瀾壯闊的政治歷程。

一、梁啟超的生平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在廣東省新會縣的茶坑村。童年時代,他從家庭尤其是他的祖父那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悉心的照顧。梁的小時候是在一片神童的贊譽聲中度過的,十二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鄉試中舉後,由於他留給主考官的深刻印象,並將其堂妹嫁與梁。除考試學習外,梁在早年便被傳授了傳統的儒家思想,並與1887年進入當時廣州最高的漢學學府南海學堂深造。

梁啟超於中舉的次年,拜仍是秀才的康有為為師。四年的萬木草堂生活,康的思想很快就激發了梁的政治意識,康有為不僅帶給他了豐富的學識,更讓他明白了學問之外的中國現狀,他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隨後,梁啟超與康有為於1895年在北京參加會試,為了反對清政府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聯合各省舉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公車上書」,這也為梁的政治生涯揭開了序幕。在這次運動中,他們提出了一係列的變法主張與維新思想。繼公車上書後,康梁試圖加快中國改良運動的步伐。在此期間,梁啟超遵從康有為指示在湖南長沙興辦時務學堂,進一步推行維新思想的宣傳,並且與康有為在1898年直接參與了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戊戌變法」運動。主張漸進改良,倡導開明專製並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製度。

「百日維新」流產後,梁啟超流亡日本,而此時清政府的統治已無可救藥。梁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對清政府十分的失望,曾回憶說:「戊戌八月出亡,十月復在橫濱開一清議報,明目張膽,以攻政府,彼時最烈矣。」但梁啟超的思想接受日本新思想的洗禮後,非但沒有退後,而是繼續向前發展。他吸取了維新變法失敗的經驗教訓,大量閱讀西方書籍,親身接觸到資本主義現實世界,把中國變法圖強的希望由封建貴族轉向「開民智」和要求「民權」上,提出共和立憲和破壞主義等主張。由此可見,戊戌變法的失敗正是梁啟超思想轉變的契機,1902年前後其思想漸漸突破了康有為的藩籬,自成一體。1903年他遊歷美國後,思想又發生了轉變,從民主共和的主張回歸到了君主立憲,並提出以開明專製作為過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憲主張出台後,梁啟超又成為了立憲運動的領袖。在這一時期,雖然梁的政治主張幾度變化,可他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改良理想沒有變,其憂國憂民的政治月匈懷也沒有變。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形勢空前高漲,清王朝走向了滅亡的不歸路。梁啟超也結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於民國元年十月回國。麵對現實,梁啟超還是認可了共和製。他的政治行為也由理論倡導向實際參與轉變,先後在袁世凱與段祺瑞的政府任職。當袁世凱違背歷史潮流稱帝時,他與蔡鍔策動護國戰爭。當1917年張勛復辟時,又與擁護張勛的康有為徹底決

裂。

1918年以後,梁啟超轉向致力於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這一時期,梁雖然與馬克思主義者辯論救國之道,主張溫和的社會主義,但仍堅守其緩進的改良立場。1929年1月19日,病逝於北平。

二、梁啟超思想轉變的幾個階段

1、 戊戌變法前的君主立憲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憂患重重,至戊戌變法前後中國已經由於積弊太深再加遭受到帝國主義列強勢力的侵略,全國上下亡國情緒空前高漲。這也促使少數知識分子探尋國家積弱不振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師夷長技以製夷」還是自我的奮發圖強,都無異於舍本逐末,最終也會歸於失敗。梁啟超則認為要想變法圖強,必須先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從政治上著手。作為一名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深受西方「自然權利」、「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的影響,根據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他認為興民權有兩個途徑:「一自上先變,一自下覺悟。在上者「必自天子降尊使」,必自統治階級改變態度始。梁啟超分析了中國國情,斷言「吾疇昔確信美法之民主共和製,決於適於中國,欲躋國於治安,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皇統而虛存之。」在他看來,當時的中國最宜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因此力倡導在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戊戌變法後——1903年之前的破壞主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貴女謀:將軍請上轎 豪門帝寵:吻你上癮 追光 蜜語紀 冤種竟是我自己(快穿) 師徒文女主認錯師尊後 612星球 紅樓生存指南 網遊之魔域修羅 百戰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