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梯(1 / 1)

加入書籤

中國古代的雲梯,有的種類其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鈎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雲梯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魯國能工巧匠公輸班(魯班),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命令公輸般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曰「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說明雲梯另外一個用途可以登高望遠偵探敵情。

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鑒所示圖案判斷 ,係由3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鈎狀物,用以鈎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到了唐朝時,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麵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由於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攻城時隻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

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采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折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明朝以後,這種笨重的巨大雲梯,因無法抵禦火器的攻擊,遂逐漸廢棄。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沖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麵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製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本文中的水雲梯,隻是筆者構想出來的一種架於船頭的躡頭飛梯,至於古代有沒有出現過,待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狂魔 柳樹下 古代種田奮鬥史 見習牧師 一篇忠犬暗衛受文 塔防之全民公敵 鬥武焚天 美人折腰 橫掃千妞 淩天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