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李師師寧死不屈(1 / 2)

加入書籤

俗話說:「妓女無情,戲子無義」。說的是妓女是沒有感情的,或者說妓女的感情隻是因錢而生。唐朝詩人杜牧寫過這樣一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就是妓女沒有什麼愛國的概念,眼中隻盯著錢。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位妓女,十分富有愛心,而且十分有感情,更偉大之處在於:當國家危難之際,傾其所有支助國家,慰問前線將士;當敵人首領貪圖她的美色,要她侍候的時候,她大罵叛徒,決不辱身,為國康慨赴死。這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唯此一例。那麼這位妓女是誰呢?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師師。

李師師是汴京永慶染坊工匠王寅的女兒。王寅的妻子生下女兒後就去世了,王寅用豆漿當奶水餵她,嬰兒才沒有死去。在嬰兒時代,從來沒聽她哭過。汴京有個風俗,生了兒女,父母若是寵愛他們,一定要讓他們在名義上出家,到佛寺去度過一個時期。王寅疼他的女兒,就把她送到寶光寺。一個老和尚看著她說:「這是什麼地方?你到這裡來呀!」她突然哭了起來。和尚撫扌莫她的頭頂,她才不哭。王寅高興地說:「這女孩真有佛緣。」凡是佛門弟子,俗稱為「師」,所以這女孩取名叫「師師」。

師師四歲的時候,王寅犯罪被拘捕入獄,竟死在獄中。師師沒有人可以依靠,礬樓有個娼妓李姥收養了她。等到師師長大,無論是姿色還是技藝,都很出色,沒有人比得上她。因此在所有街坊的妓院中她最有名。

著名的大學士秦少遊慕師師之名,也來過礬樓,李婆婆命人傳來李師師。師師見罷秦少遊,不禁慟容,師師稱得上是柔媚無雙,加上眉間那顆美人痣,真是風情萬種人見人愛。言談之間又極有悟性,詩文酬唱自不必說,琴棋書畫也得上乘。最撩人的是她唱曲的嬌聲,有勾人魂魄之力。秦大學士一時興起,為師師留詩一首贊其美貌:

遠山眉黛長,

細柳月要肢鳥。

妝罷立春風,

一笑千金少。

歸去鳳城時,

說與青樓道。

遍看潁川花,

不似師師好。

宋徽宗趙佶一生生性輕浮,除了愛好花木竹石、鳥獸蟲魚、釧鼎書畫、神仙道教外,還嗜好女色,後來更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徽宗的後宮妃嬪如雲數量驚人,史書記載有「三千粉黛,八百煙嬌」。但是與這些妃子日夜纏綿朝夕相擁,再美味的佳餚吃多了也會膩煩,再綺麗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一日閒得無聊,徽宗在一個團扇上提筆寫上「選飯朝來不喜餐,禦廚空費八珍盤。」十四個字,忽然文思枯竭,讓一位大學士續下一句。那人特別會揣摩趙佶的心思,就續了句「人間有味俱嘗遍,隻許江梅一點酸」。甜酸爽口的楊梅當然會解禦廚八珍之膩。趙佶的人間女色「一點酸」就是名滿京師的青樓歌伎李師師。

趙佶有個內侍名叫張迪,張迪沒有受宮刑之前,是京城裡的一個嫖客,所以和李姥很好。他告訴趙佶說李師師色藝雙絕,趙佶很心動。第二天命令張迪從皇宮中拿出白銀二十鎰送給李姥,說是大商人趙乙想來探望師師。李姥貪圖財物,高興地答應下來。入夜以後,趙佶換了衣服帶著高求、張迪等人來到鎮安坊,鎮安坊就是李姥所住的地方。皇帝揮手叫其他的人不要跟來,隻跟高求兩個人慢慢走進去。隻見房屋矮小簡陋,李姥出來迎接,行了普通的禮節,還端出好幾種時鮮水果。趙佶每樣嘗了一顆,李姥又殷勤地陪了好久,但就是沒看到李師師出來見客。趙佶一直等待著。這時高求告辭退出,李姥這才引趙佶到一個小閣子裡。窗邊擺著書桌,架上有幾卷古書,窗外幾叢竹子,竹影錯亂晃動。趙佶悠然獨坐,心情很安詳,隻是不見李師師出來陪客,李姥陪他聊天話家常,又過了好久,李師師還是不肯出來相見。

趙佶正感到疑惑,李姥湊在他的耳邊說:「我這孩子愛乾淨,請您先去洗個澡。」趙佶不得已,隻好跟著李姥到小樓下麵的浴室洗澡。徽宗沐浴更衣完畢,左等右等,都不見美女出來,心急得很,又不好發作,隻能靜靜地等待。正焦急之間,忽聽簾外細步輕搖,纖影晃動,一個極是動聽的聲音問道:

「李媽媽,客人還在麼?」

那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如煙波流散,如東風撫蘭,鑽入耳中,沉入心底,竟是說不出的受用。

簾瓏輕挑,李師師沖完涼懶洋洋地步入房中,徽宗一見剛出浴的美女,簡直驚呆了,他實在不相信天底下竟有如此美麗的女子。

李師師看向徽宗時,也發現此人與常人極不相同,生得俊朗不說,眉宇之間也頗是威嚴,當是高貴人物,可終究猜不透此人來歷,知道自己已是怠慢,忙盈盈下拜,走到琴前,專為徽宗唱了一曲《萬裡春》。

李師師的歌喉琴藝在東京是少有匹敵的。聽了她柔綿婉約的彈唱,徽宗如癡如醉,彷佛墜入夢中,以手不自覺地和拍相擊。徽宗看著李師師輕佻微逗眉目傳情,早已忘記自己是皇帝,與她百般調笑起來。

這時高求進來與徽宗耳語。李師師與高求早就認識,這時見他竟然對趙乙畢恭畢敬,知道趙乙肯定是位大貴人,於是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覺味道新鮮,歡娛無比。李師師有一種怪癖,凡是到她這裡來,隻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詩詞一首。她見宋徽宗雍容華貴,雅致非常,當然不會放過。宋徽宗詩詞、書畫無不冠絕古今,這時又正在興頭上,欣然命筆,用他那獨一無二的「瘦金體」書法寫道:

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回眸入抱總含情。痛痛痛,輕把郎推,漸聞聲顫,微驚紅湧。

試與更番縱,全沒些兒縫,這回風味忒顛犯,動動動,臂兒相兜,唇兒相湊,舌兒相弄。

清晨,皇上解下龍鳳交綃絲帶,送給師師作定情信物。因為還要去早朝,徽宗趕忙掀開門簾子走了出去。高求等都在外麵,馬上護衛他回宮。這一天是大觀三年八月十七日。

不久京城裡傳說紛紛,都知道皇帝到過李家了。李姥聽後非常恐慌,嚇得一天到晚哭泣。師師說:「不用怕,我又不知道他是皇上,他也沒有強迫我,皇上心裡一定很愛我。」

第二年正月,徽宗派張迪送給李師師一張蛇腹琴,還賜給她白銀五十兩。三月,皇帝又化裝成平民到李家。李師師澹妝素服跪在門口迎接;李姥渾身發抖站都站不住,再也不敢象上次那樣噓寒問暖了。徽宗和顏悅色地稱她「老娘」,告訴她不用拘束害怕。李姥拜謝了,領徽宗到大樓裡去。李師師跪在地上,請徽宗賜一幅匾額。當時樓前有杏花盛開,徽宗就寫「醉杏樓」三個字賜給她。

過一會擺上酒來,徽宗讓師師在桌子旁邊坐下,叫她彈奏賜給她的蛇腹琴,演奏《梅花三迭》。徽宗一邊喝酒一邊欣賞,再三叫好。這次徽宗把用「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為題的一幅名畫賞給李師師,還賜給她黃金、白銀各千兩。

徽宗有一次和李師師交歡過後,愛意綿綿地擁著她說:「如果你不是妓女多好啊!朕一定把你娶進宮去,讓你終日陪伴在朕的身旁。」李師師抱著徽宗調皮地說:「要是您不是皇帝那該多好啊!那我就可以和您永遠在一起了!

徽宗又賜給李師師藏鬮、雙陸等賭博用品,還賞賜她玉片棋盤,綠白兩色玉棋子。有天徽宗與師師玩雙陸,輸了;下圍棋,又輸了,就賜給她白銀二千兩。後來李師師生日,又賜給她珠鈿、金手鐲各兩件,白銀一千兩。

作為皇帝,拋棄軍國大事不理,而沉溺於李師師的軟玉溫香中,本身便是滅亡的標誌。作為下層女子的李師師,自然不敢對皇帝有絲毫反對。

而李師師的悲劇也因徽宗的到來而開始了。

試想,皇帝寵信的女子又有哪個敢吃了熊心豹子膽前來招惹呢?

因為李師師是被皇上寵幸過的,她住的西樓上下一切東西都用黃緞子蓋了,哪裡還有人敢來問津啊,把個多情的李師師弄成了孤家寡人,獨守著煙花樓,夜夜聽別的粉頭們打情罵悄男歡女愛,她隻能遙望宮禁獨自淚下。

當時還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女子,便是號稱婉約詞宗的李清照,她那首在極度悲痛中寫成的《鳳凰台上憶吹簫》風靡了京城,到處有人吟唱她的「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李師師曾經與李清照有過一麵之交,她的這首詞成了李師師愛不釋手的寶貝,讀一遍哭一遍,覺得李清照字字句句寫到她的心坎兒上,彷佛是按著尺寸為她寫的一般。

至於天下的哀男怨女們,都把這首詞當成相思之苦的最好表達,一時間傳抄無數。

李師師的家中已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但內中卻有一人是李師師不能割舍的,他就是周邦彥。

周邦彥號美成,錢塘人,生得風雅絕倫,博涉百家,且能按譜製曲,所作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朝廷的太樂正。他和李師師時常往來,李師師以善歌聞名,為她作曲寫詞的就是周邦彥。

有一天皇後生日,他估計皇帝不會來李師師那裡,便溜來與李師師幽會,結果不巧得很,皇帝卻偏偏來了,還拎來幾斤潮州柑給李師師嘗嘗,說是快馬加鞭從廣東帶去的,新鮮得緊;周邦彥一頭鑽進了床底躲避。李師師用剪子剝了幾顆,二人一起吃了,然後又在一起呆了半天,把個周邦彥在床底給急的。好在皇帝還記得皇後生日,覺得應該回去陪她,便走了。周邦彥從床底爬出來,與李師師談唱一番,又把剛才聽到的事寫成了一首詞《少年遊》:

並刀如水,

吳鹽勝雪,

纖指破新橙。

錦幃初溫,

獸香不斷,

相對坐調箏。

低聲問:

向誰行宿?

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

不如休去,

直是少人行。

誰又能想到,這流傳天下的《少年遊》,竟是周邦彥在床底下冥思半天得來的,天下之大,真是無奇不有了。

周邦彥才華橫溢,李師師亦非泛泛之輩,有道是「日久生情」。古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今有周先生與李女士。可李女士不敢私奔。

當時的周邦彥雖是師師的常客,他已年老,見師師不是為了色欲,而是與她結成詞曲知己。他為師師寫新詞,師師替他唱新詞,兩個人一個精詞,一個工曲,一寫一演,一唱一和。周邦彥當時是開封府的小小監稅官,可文名浩大,工於音律,能自度曲,以《東京賦》馳名文壇。他總是在青樓妓女身上獲得靈感,因而其詞香艷油膩。

周邦彥也真是詞壇的癡才,於心慌意亂的窘境之中,還能寫出這樣的好詞!,可惜他不是真正的少年遊!如果是情緣中的少年,那才不枉了這《少年遊》!

與皇帝心愛的女人糾纏,周邦彥的晦運也就從那首少年遊開始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大西北1998 穿書後被年下影帝反撩瘋了 沒有人比我更懂玩家 在無限災難裡求生 道天之上 九轉道仙訣 我真的隻想低調修仙啊 長生四千年 魔血淩天 木葉:從得到模擬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