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五馬爭槽(1 / 2)

加入書籤

柴榮禦駕親征攻城略地,劉崇老當益壯負隅頑抗。俗話說殺人一千自損八百,依我看他們誰也不是英雄!若聽馮道之言,怎麼會死幾萬人呢?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隻關心成敗,死多少人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馮道,後人都認為他是奸臣,因為他前後經歷四個朝代九個皇帝,【加上劉守光、耶律德光,應該是五代十一君】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標準,他肯定算不上忠臣,但我認為他是一個好人!

馮道生於公元882年,亡於954年。他生於亂世,也亡於亂世,事四姓九君,這還不包括地方軍閥。皇帝輪流做,他巋然不動。因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傳統觀點,後世的人總是罵他。直到近人範文瀾修《中國通史》時,還對馮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人會要求婦女從一而終,在那個王朝不斷更迭的歷史背景下,連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我們怎麼能要求馮道不事二主呢?

其實馮道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隻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夠不做惡,救民於水火,已經難能可貴了!效忠於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如果主上昏庸殘暴,做臣子的也要和他同生共死嗎?

馮道最初選擇的是割據幽州、自封燕帝的劉守光。這時候馮道一腔熱血,滿腦子壯誌,估計他是很佩服天可汗李世民的,所以就非常想當魏征,於是他時不時地給劉守光提各種意見,態度還相當的不溫柔。

劉守光在他的不斷招惹之下,非常直接乾脆地把他扔進了班房。並且告訴所有人,幾天之後就送馮道上路,讓他到陰曹地府去侍候偉大的天可汗。

馮道沉默了, 既然劉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讓劉守光殺死或者從今往後言聽計從就是忠臣嗎?換個主子不行嗎?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他做錯了嗎?

馮道在個人修養和行為上,都百分之百地做到了一個君子。請看,史稱馮道「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後梁時,住在茅草房裡,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盡心。當他為父親守孝回家時,農田*,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並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裡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後唐明宗年間,中原曾一度相對安定,糧食獲得豐收。一次明宗問他:「天下雖熟(農業大豐收),百姓得濟(渡過難關)否?」

馮道回答:「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往往被歷來的聖君賢相所忽視。

他曾向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首描述農民苦境的詩由此得以流傳下來。

一次馮道對唐明宗說,自己「曾奉使中山,經井陘之道,憂馬有所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為馬所顛仆,幾至於損」。

這一段話,就是成語「不跌於山而跌於垤」的出處。他以切身經驗告誡明宗要居安思危。

石敬瑭為了篡奪後唐江山,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但是不管怎樣,他都需要一個人去出使契丹,表達誠意。石敬瑭遍視群臣,發現這個任務非馮道莫屬,但是這終究是替皇上認乾爹去,稍有羞恥之心的人誰願意?但是馮道答應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猶豫地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這一句話,就讓馮道留下了千載罵名。後世學者範文瀾對其大為不齒,忍不住口吐蓮花——好個奴才的奴才!

這還不算,當耶律德光占領開封,踐踏中原的時候,耶律德光小覷中原所有人物,對馮道也不客氣。直接問:「你為什麼來見我?」

馮道麵無難色:「無城無兵,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占了上風更加囂張,又問:「你是何等老子」(老家夥)?

馮道卻隻一笑:「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耶律德光就此大笑,放過了馮道。這就更成了後世的儒家君子們對馮道口誅筆伐的資本,簡直就是覥顏事敵,毫無廉恥!

但他們一點都不看下文。耶律德光出過一口惡氣之後,終於平下心氣,來問馮道一些正事。他問:「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的回答極其巧妙:」此時佛出亦救不得,隻有皇帝救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大西北1998 穿書後被年下影帝反撩瘋了 沒有人比我更懂玩家 在無限災難裡求生 道天之上 九轉道仙訣 我真的隻想低調修仙啊 長生四千年 魔血淩天 木葉:從得到模擬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