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左良玉麾下十三大營頭(1 / 2)

加入書籤

崇禎十五年,已然擁兵十數萬的左良玉參加朱仙鎮之戰,見機不妙逃跑,卻被李自成以精兵截擊,一戰之下精銳幾乎盡喪。

後來在李自成的兵鋒下,左良玉先退至襄陽,又退至武昌。

他曾向楚王要兵員、錢糧,均沒有得到補給,遂縱兵劫掠武昌府的漕糧鹽泊等司庫,強掠百姓青壯為兵。

後來他繼續撤退到九江,已然擁兵二十萬。

再等到擊敗東進江西的張獻忠,趁機收服武昌等湖廣州府,威勢大振,大明各方的殘軍、軍頭爭相歸附,兵力再次劇增,於是號稱擁兵八十萬!

所以說,左良玉的絕大部分兵馬都是在這兩三年中積攢的,尤其是擊敗張獻忠之後。

據紅娘子從左良玉那裡所得到的信息,左良玉因一直自視為明軍,故而軍中仍采用營兵製。

此前其相繼以平賊將軍、寧南伯、寧南侯的身份統領諸大小營頭。

其麾下大營主將為總兵或副將(副總兵),小營主將為參將或遊擊。

目前,主要有親兵營、直屬五大營、附屬八大營及若乾小營頭。

親兵營由副將郝效忠代為統領,此前有精兵一萬多。

不過在紅娘子、楊展等人看來,左良玉麾下的精兵,也就崇禎十年以後的官軍精兵層次,甚至還差點,跟崇禎十年以前官軍真正的精兵,既將領家丁,根本沒法比。

因為那時將領的家丁都是養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精銳老卒,別的不說,個人戰鬥素養甚至可以和東虜精銳相比。

如今左良玉的所謂精銳,估計也就和崇禎十年前的官軍戰兵差不多。

至於其直屬五大營的總兵,依次為盧光祖、李國英、常登、張應祥、徐恩盛。

這五人都是在遼東就跟隨左良玉的宿將,頗得左良玉信任,如今每個都統領三至五萬人不等。

但如前文所講過的,每人營中的精兵最多不超過三千,餘者不過敢戰之兵的層次。

這左良玉直屬的五大營頭兵馬加在一起,約有近二十萬人。

附屬八大營的主將有出自官軍的,如徐勇、吳學禮、張應元、徐育賢。

也有自流賊中歸降的,如金聲桓、惠登相、馬進忠、王允成。

至於其他小營頭的主將在此時都籍籍無名,就不說了。

附屬八大營各自統領的兵馬也都在三五萬人之間,加那些小營頭的兵馬,合起來約莫有三十萬人。

但這些人中精兵就更少了,附屬大營頭總兵麾下能有一千精兵的都沒幾個,大多隻有幾百精兵,當家丁養著。

餘下的兵卒中估計連敢戰之兵層次的都不多,有相當部分是近一年內裹挾的青壯,並沒有經過太多訓練,也沒經過大戰洗禮。

這樣一看,左軍中把那些勉強能稱得上一個「兵」字的都算上,實際兵馬也就五十多萬人。

剩下的都是將士們親屬,或是裹挾來充作民夫的百姓。

···

朱媺娖、紅娘子等人對左良玉兵馬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後,整編起來進度就更快了。

兩天後,左良玉身體好轉了些,能起床了,就在朱媺娖的授意下給駐紮在其他地方的下屬將領寫了書信,連著朱媺娖的手諭一起被送了出去。

江北岸的盧光祖,在得知左良玉投降朱媺娖的消息後,又受到長江水師及監國軍的實質性威脅,在江夏城被拿下的第三天便主動歸降了。

駐紮於黃岡的李國英收到左良玉的書信及朱媺娖手諭後,同樣選擇了歸降。

至此,左良玉的親兵營及直屬五大營都已經被朱媺娖拿下來,就連附屬的總兵吳學禮也在江夏被奪取的過程中投降。

其餘如金聲桓、徐勇、馬進忠等人,駐紮之地距離江夏相對而言更遠些,左良玉的書信及朱媺娖手諭傳過去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回饋。

···

「徐勇駐紮在黃陂,金聲桓駐紮在漢川,馬進忠在潛江,王允成在沔陽州,張應元在蘄州,徐育賢在黃梅。

至於惠登相,原駐紮在武昌府的崇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我能帶出遊戲道具 江湖異聞錄 神秘爹地輕輕寵 林羽江顏筆趣閣 神也要還俗 海賊之重拳 不若初見 我一個人砍翻末世 心上人在枕邊 無間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