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徐鉉以德報怨(1 / 2)

加入書籤

卻說趙匡胤死時,他的長子(實際是次子,趙匡胤的長子已死)趙德昭已經26歲,如果能繼承大統,也不算「幼主」。但趙光義謀害哥哥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既然做了皇帝,為了堵住眾人的嘴,他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趙匡胤在位時,他的兒子並沒有被封王,趙光義繼位,立即封趙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趙光義下詔 ,把趙匡胤的幾個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稱為「皇子」和「皇女」,但實際上沒過多久,這個稱呼就被取消了。

3年後,趙光義自恃兵強馬壯,蠢蠢欲動,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業: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討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戰。在高粱河 ,宋軍和遼軍展開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戰,趙光義禦駕親征,結果宋軍大敗,趙光義身中一箭,倉皇奔逃,場麵極其狼狽。這一戰讓北宋元氣大傷,更為滑稽的是,趙光義隻顧逃命,竟然和大軍主力失去聯係,整個宋朝群龍無首。此時有大臣認為趙光義可能去世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趙德昭是太祖的長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趙德昭繼承大統,再合適不過。

可偏偏趙光義又回來了,聽聞有人想推舉侄子繼位,巴不得自己去世,心中十分窩火。這時又發生一件事情,因為這次戰敗,趙光義不打算對將士們論功行賞,但趙德昭仁厚,覺得雖然兵敗,但將士也有戰功,應該封賞。趙光義認為趙德昭拉攏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窩火,於是當著眾人的麵說了9個字:「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這句話其實是在譏諷趙德昭想當皇帝)。

謀逆可是大罪,趙德昭聽完叔叔的話,如五雷轟頂,回家惶恐不安,最終祭拜父親之後,手提長劍在房內自刎。趙光義聽聞侄子自殺,跑到趙德昭府上大哭:「癡兒何至此邪」。據野史記載,趙光義隻是乾哭,並沒有為侄子留下一滴眼淚。

公元979年,趙光義又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援漢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但是楊業這個硬骨頭死戰不降,殺敵甚多,一度讓宋軍膽寒。

本來順順利利就可以掃平六合,偏偏遇到了楊業,宋太宗也很尷尬,實在沒辦法了,乾脆叫北漢主劉繼元勸降。

楊業一看皇帝都來了,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堅持呢?於是君臣抱頭大哭,歸順大宋。後人有詩贊太宗曰:

聖主龍飛重俊良,

英雄雲集豈尋常。

乾戈直指風聲肅,

管取河東獻域疆。

山西太原,自古以來便有「龍城」之稱。除了它做過多個朝代古都的原因外,還與它出過多位皇帝有關。除了世人熟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外,趙國開國君主趙襄子、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唐莊宗李存勖等人,都先後做了皇帝。但令人納悶的是,為何從北宋之後,山西就再也沒有皇帝出現呢?其實這也與宋太宗趙光義有關。

卻說北漢主劉繼元出降,趙光義正打算受降接受城池,太原軍民居然還在抵抗。在費盡艱辛打開城門後,太原百姓又利用地理優勢與北宋軍隊展開

巷戰,宋軍死傷慘重。趙光義大怒,命令部下火燒太原城,將城中富戶遷到洛陽,普通百姓被燒死和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宋太宗深感晉陽自古為帝王龍興之地或割據政權反抗中央政權所在,傳為「龍脈」,而晉陽城地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百姓習於戎馬,人性勁悍,難以掌控,宋太宗懼怕此地再出割據政權危害北宋政權,同時憤恨於晉陽城軍民的長期頑強抵抗,稱此地「盛則後服,衰則先叛」,於是又征調萬人削平晉陽北部的係舟山山頭,謂之「拔龍角」。之後他又讓人引來汾水和晉水,水淹太原城廢墟,禁止百姓在此地居住,要徹底將其摧毀。

在毀掉太原城後三年後,趙光義又讓人在原唐明鎮的基礎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們現在看到的太原城,並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後,趙光義還是不放心,便讓人找來了道士,向他們詢問解決之策。道士說:「隻要釘死龍脈,便可高枕無憂。」於是在道士的建議下,趙光義讓人將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設計成「丁字路」。

當然這是迷信說法,筆者認為,山西再也沒有出過皇帝,這是經濟、政治中心轉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帶,不管是在經濟、政策還是軍事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原作為山西的重點城市,自然容易出現皇帝。而在兩宋之際,經濟中心南移,太原在經濟水平上就與發達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後,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難與大城市爭鋒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大西北1998 穿書後被年下影帝反撩瘋了 沒有人比我更懂玩家 在無限災難裡求生 道天之上 九轉道仙訣 我真的隻想低調修仙啊 長生四千年 魔血淩天 木葉:從得到模擬器開始